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马尔凯对"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默顿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理论的方法和目的等角度来看,默顿是在倡导一种科学活动中应有的、积极的“科学规范”,而马尔凯对该理论的反驳是无效的。科学界事实上一直非常重视科学规范,然而同时也有大量的失范现象。随着科学活动与境的变迁,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一种与之相应的“适宜的”科学规范。  相似文献   

2.
针对图书馆一方面大量引进人才,一方面却是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阐述了图书馆应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人才管理工作,辩证地认识与处理好人才的“留”与“流”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后期,达尔文学派关于“人、猿同祖”的科学理论终于被确立。1889年,德国的进化论者海克尔指出:人是从猿进化来的。在猿与人之间有个过渡环节,这是科学上尚未找到实证而缺失的环节。他将这个“缺环”的代表叫做“猿人”。寻找这一“缺环”成为古人类学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原罪"--中国民营企业家挥之不去的重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罪”(Original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西方传说中人类祖先亚当犯下的罪行,以及由之而来的亚当的后裔——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当然,这是两方文化中的东西,东方人不一定好理解。不过,在中国现代,倒是有一个词与此近似,这就是——出身。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出身”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当时有多么重要。如果你不幸出生于一个“地主”或“资本家”的家庭,在儿童时代,你就会有一种深深的“原罪感”——一种洗刷不掉的罪恶,那些你并未见过面的祖父、曾祖父,他们过去的“罪恶”通过遗传,在你体内留下了“罪恶”的基因。在当时的逻辑下,出身不好就是一种原罪。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科学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水旸 《学会》2003,(3):51-54
目前国际上日益重视科学道德问题。“基因皇后”事件、“核酸营养”事件、浮躁瘟疫、剽窃抄袭、学德失范等,是当前我国科学道德失范现象的突出现象;其成因错综复杂,有科研体制机制、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人员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加强我国科学道德研究和建设,要关注国外的研究动态、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以德治国”的高度来认识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宏扬以德治学、以德为先的道德风尚,健全维护科学道德规范的社会支撑体系,深入探讨我国科技创新系统整合的最佳效率机制和规律性,并要认识到这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科学共同体成员的科学家,其道德意识在科学的发展与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道德世界观”的形成,解决了科学家自身的道德意识与自然世界、义务感与自然冲动之间的冲突,实现了义务与现实、道德与自然的“和谐”。但是,科学家的“道德世界观”只是个体“冲动形态的意识”,无法代替科学共同体组织实体的道德意识和意志行为,因而往往陷入特殊性、个别性以及抽象性的困境中。这一困境的超越必须诉诸于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由于“索卡尔事件”的发生 ,“科学大战”被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可以说在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是知识界少有的 ,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表面上看 ,这场论战发生在“有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 ,似乎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较量。实际上 ,当我们冷静地解读论战双方的文本时 ,就会发现 :论战双方阵线并不分明。在“科学卫士”中 ,有“科学”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而在“后现代思想家”中 ,也有“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8.
编者願意与读者共同思考下面信件所提出来的问题;这封信是Rahat Nabi Khan写来的,他最近在本刊1980年第30卷第4期上发表了“管理好自然环境:一条以经验为依据的途径”一文。祝贺你们最近编辑出版了“来自科学的武器”这一专辑,它表明庞大的人力和物力正被用于发展各种武器装备,从而在最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军事科学不是主要科学活动之一,而是它本身即为主要的科学活动。现代工业和经济是由科学所制约的,而科学又取决于一些军事上的因素,因此这些社会正在日益成为军事社会。孔德(Auguste  相似文献   

9.
“纯粹现象学是一门本质上全新的科学”,“这门科学由于其本质上的特殊性而远离自然的思想方式”,“我们称它为关于‘现象’的科学”。①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简称《观念1》)一书导论的开头,胡塞尔便确立了现象学之根本任务,尽管在这几句话中,他仍...  相似文献   

10.
科学哲学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中,形成了逻辑经验主义、批评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和后历史主义众多流派,先后经历了“语言转向”、“解释转向”、“修辞转向”[1]。“修辞转向”之后,科学哲学似乎走到了尽头,清晰的思想发展脉络模糊了,研究趋向不明显了,难怪费耶阿本德悲观地说,科学哲学只有伟大的过去而不再有辉煌的未来。认知科学在70年代末的兴起,使科学哲学再度焕发了青春。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际权威刊物PhilosophyofScience近20年来关于科学认知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加(70年代17篇,80年代41篇,90年代54篇),更多的科学哲…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是通过对现代科学特征的分析,指出从“小科学”到“大科学”之后,传统的科学中立论就不成立了,相反,科学是负载价值的,并指出要从科学的双重属性来统一、全面地评价科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气蚀”机制来解释“水滴石穿”现象中的石板凹陷面上的微小细孔的成因,并通过简化计算得出了“气蚀作用”对石板面冲击力产生的压强的定量公式。  相似文献   

13.
25年来,对于17世纪的科学革命研究中的发现、解释与研究方法在不断发展——特别是有关巫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等方面——这不仅使科学史学家的事业全然改观,而且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关于科学知识的形象。为解释文明的这一伟大现象而作出的种种论证所促进的这场论战,已经超越了专业历史学界,并引起人们对这场“革命”和它传给现代社会的至关重要的遗产产生广泛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郭炜 《知识窗》2007,(1):25-25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哀、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君子谋划一件事,对这件事的开始、发展、结果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不是很难吗?这里“三不知”说得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时“始、中、终”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一词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现实背景。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科技”这一术语之要义有两点:从体制上说,“科技”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总称;从观念上说,“科技”的实质性内涵是“科学性的技术”。“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广泛流行模糊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造成国人对科学观念认知上的混乱以及导致国家在科学体制和科学政策上出现偏差。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必须厘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三十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既取得巨大成绩,但也留下一些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行政手段过多,调控过度。而宏观调控要把握好调控的“度”,这就要做到:更多地实施先行调控;要充分考虑到宏观调控效果的时滞性;国内外因素都要综合考量;要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区别对待,做到政策微观化。相信中国未来的宏观调控,将会更加系统,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车轮已经隆隆驶进2005年。今天来评选20世纪最大的伪科学。正当其时。评选20世纪最大的伪科学,首要的一条是确定“伪科学”,绝不能把真科学误当成伪科学;然后是着眼于“最大”,即对众多伪科学从“量”上进行衡量,主要看三个方面:(1)经历时间的长短:(2)蒙骗民众的数量;(3)鼓吹者的社会、学术地位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教授谢圣明等几位来自武汉高等院校的高级知识分子,八年前冒险为一个“科学构想”投入50万元,迄今为止已把那个“构想”演变成了累计50多个亿的销售收入,把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红桃K”变成了我国生物保健品领域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弛名商标,红桃K集团也一跃而成“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跻身“中国医药企业10强”,并引来了包括5位院土在内的多位科学家加盟创业,走“知本”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科学思想史与现象学科学哲学的资源,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科学范式:对象科学与现象科学,并用现象科学来阐释中国古代科学的统一性。欧洲近代科学属于对象科学,它用"对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对象存在论的客观概念与客观逻辑来表达事物的客观知识;中国古代科学属于现象科学,它用"现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现象存在论的现象概念与现象逻辑来表达事物的现象知识。通过对元气论、天人合一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给出统一的科学阐释,本文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是一种具有独特理论形态的现象科学。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近三年“做中学”的实验研究,科学教育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然而,在接受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中的“越位”现象。文章在对教师“越位”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越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克服“越位”现象提出了解决方法。为了使这一项目更好地开展,文章还从信息资源支持和社会教育资源支持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