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2.
两眼被封闭起来,躺倒在病床上后,他才懊悔当初不该没听医生的忠告,以致眼下面临着失明的危险! 病房里静悄悄的。叶世涛遵照医生嘱咐,仰卧在病床上,头部不让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气温达摄氏35度,闷热又烦燥,日日夜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该有多难受!然而,叶世涛忧虑的倒不是眼前的煎熬。他想到,万一失明怎么办?天下哪有盲人当新闻记者的?写了30多年稿子并没有写完,还有许多东西要写呢! 常年伏案写作,用眼过度,造成右眼的视网膜剥  相似文献   

3.
盛夏,薄暮。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26路无轨电车靠站后,下来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颀长的中年人。他在人行道上没走几步,突然觉得眼前模糊。扶正眼镜,用力睁一下眼睛,似乎亮了一点,可右眼面前出现半个阴影,视野下半部象给黑布遮住一样,泪水不断涌出。他只能半闭半睁,坚持到了家……。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李锦始终坚持在普通老百姓中搞调查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7年中,他每年有200多天,最多达315天在基层采访。在17个春节中,有15个春节在农民家中度过,搞过15年春节报道。他调查时习惯于住农村,而且多数是贫困村。邓小平在1982年听他汇报农村大包干情况时,了解到他当时调查过200多个村庄,说:“那你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5.
“一个字是一滴血”──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张建松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带着人们的无限惋惜,新华社上海分社主任记者夏儒阁永远告别了新闻战线。1997年10月8日,上海龙华殡仪馆龙柏厅他的追悼大会上,来自上海各界为他送行的人们,一直站到厅外很远很远……“倾...  相似文献   

6.
10月16日下午5时半,巴西驻华大使在大使馆内举行为新华社前里约热内卢分社社长王志根的授勋仪式。当罗贝托·阿布德努尔大使代表巴西政府,把一枚骑士级白地蓝花的“南十字星座国家勋章”佩在王志根胸前时,两架摄像灯同时亮起,两部摄像机同时忙碌起来,好几架照相机拍照的声音响个不停,大厅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巴西人认为“南十字星座”是天空中最吉祥的位置,是巴西地理位置对应的空间。这次授给王志根的骑士级“南十字星座国家勋章”,一般是授给值得巴西表示敬意的外国人的。巴西驻华使馆政务参赞说,  相似文献   

7.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顾月忠新闻作品集》摆在案头,静静读来,深为所感。记得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好新闻产生于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坚实的足迹从东南到西北,从广东到北美;从千里冰封的边防线,到莽莽苍苍的大中原;可谓行万里路,写百万文。用大量的反映时代的作品,忠实地记载了时代历史的变迁,讴歌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他勤奋而又充满情感的笔下,鲜活着一个个大写的人,感动着他,也感动了我们。他的笔端所触各行各业,有百姓为之立碑的吴金印,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刘佑全;…  相似文献   

8.
倾一腔热血为事业———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周解蓉去年,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同志们,对不久前失去的好同事、优秀新闻工作者、原对外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夏儒阁,表示了深切悼念,并表示要以夏儒阁为楷模,倾一腔热血,真诚敬业,为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工作。多年来,熟悉...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没有私敌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记者的故事宿州市四位法官携枪逃亡合肥,凌晨叩响了他的房门申冤告状,含泪请求为他们洗冤……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大潮,推动着中国改革的宣传报道,也给那些追逐改革步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日益变得成熟起来。新华社辽宁分社主任记者周保华,就是其中的一个。1983年,重工业城市沈阳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周保华恰在此时被调到新华社辽宁分社沈阳记者站当副站长。这位对改革满腔热情的年轻记者,与沈阳的改革不期而遇,从此,他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竭尽全力为改革鼓与呼。同时,改革的宣传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改革大潮,推动着中国改革的宣传报道,也给那些追逐改革步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日益变得成熟起来。新华社辽宁分社主任记者周保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1983年,重工业城市沈阳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周保华恰在此时被调到新华社辽宁分社沈阳记者站当副站长。这位对改革满腔热情的年轻记者,与沈阳的改革不期而遇,从此,他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竭尽全力为改革鼓与呼。同时,改革的宣传报道,也使他进入了自己新闻生涯中的辉煌时期。1986年他离开沈阳记者站时,当时的沈阳市委书记李长春对他说:“沈阳改革的成就,有我们做工作的一半,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输入新华社、朱玉两个词,可以查到12600多条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记录了朱玉18年记者生涯中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在2003年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评选活动中,朱玉因为披露服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而榜上有名.在评选活动的颁奖晚会上我们没有看到朱玉的身影,因为她已踏上新的采访征程."让世界因为拥有我们而更美好"是评委会给朱玉的推介词,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话.  相似文献   

13.
我与慎海雄相识是在1990年,那时,他才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可谓“初出茅庐”,却已经崭露头角。浙江临安农村有一位共产党员,举报同村的一位“企业家”偷漏税收上千万元,还有道德品质上的严重问题。因这位“企业家”在当地有钱有势,而且是县政协常委,因此虽屡屡举报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位坚信共产党一定能够反掉腐败的共产党员却在县城大街的某司法机关门口遭到了一批人的追打。这位举报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了媒体,他先后找到了我和慎海雄。我与小慎双双拍案而起,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采访,我们两人合写了一份内参,详尽披露了…  相似文献   

14.
查春明,39岁,1976年参军,1985年10月开始从事专职新闻摄影工作,现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摄影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2000多幅,100多幅作品在全国性摄影比赛和评选中获奖,其中《告别军校》获第10届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牌奖。1993年和1996年连续两届获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记者节,新疆新闻界庆祝第七届中国记者节表彰大会在自治区党校礼堂举行。会上,10位自治区第八届“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得了表彰和奖励,新华社新疆分社摄影记者沈桥也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6.
北京。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他站在一角,激动地等待着、等待着,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总有点局促不安。不一会儿,小平同志健步走来了,万里同志微笑着走来了,胡启立见了小伙子说:"我知道你的名字,鲁西北棉花大丰收的照片拍得好"  相似文献   

17.
记者,记者,就是要把所见所闻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录下来,发表出去。“记”当然是起码的技能。记嘛,似乎会写字,把事情随手记下来就是了,没有什么大讲究头。可是,同一些老记者交谈,怎么记,其实还是大有学问的,这里面既包含着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包含着对所要报道事实认真严肃的态度,以及刻苦勤奋的精神,而这一切,并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和能快速记下来,就能容纳得了的。有这样一件事。那还是在七十年代初期,湖南省军区部队里出现了一个学毛著和学文化的先进战士,名叫龙老化。他是苗族人,不但不会写汉字,连普通话…  相似文献   

18.
1月28日,注定是埃及历史上一个不能被忘记的日子.新华社中东总分社记者一行5人在开罗市中心解放广场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进入现场:突破封锁占据有利位置中午12点之前,冬天的阳光照在尼罗河上,开罗和往日一样有着一种慢节奏的闲适.市中心平静得一如往常,甚至过于平静.当我们驱车来到市中心解放广场时,这里车辆自由通行,20分钟后,数百名警察和数十辆警车封锁了进入解放广场的所有入口.  相似文献   

19.
雪山、哨卡、军人,吸引着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学员邹陈东踏进高原,成为我军第一个志愿分配到西藏工作的新闻科班毕业生。世界屋脊、地球之巅、边关军魂,吸引着他再次奔赴边关,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溶入高原,成为新华社两度赴藏工作的军事记者。不知道“霓虹闪闪我看不到你,你在遥远的边关戴月披星”这句歌词用在他的身上合不合适,但常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笔下展示的边防军人用赤诚铺就的巍峨边关和边防军人家庭的立体奉献,知道他时刻在追逐着雪域边关的精彩。一边四季如春一边六月飞雪“我选择到雪域边关”“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也是一…  相似文献   

20.
12月6日,在紧张繁忙的三峡工程建设工地上,新华社湖北分社副社长、三峡支社社长施勇峰头戴安全帽,攀登到三峡右岸大坝110米高程浇筑现场,采访大坝质量控制情况。十几年如一日,施勇峰在三峡认真地履行着新闻记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