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甲骨中,是表示私心的“私”,说“自环为私”,而我们今天把“△”当成三角形的符号,是说至少三边才能组成一个封闭的图形.“△”代表了三角形的主要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也正是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让三角形变化多端,三个顶点让三角形无处可藏.我们在  相似文献   

2.
一个“好”,一个“不”,说它用它别含糊。妈妈叫你洗衣服,你要爽快地说声“好”;别人给你抽口烟,你要摇头说声“不”。小弟弟请你帮个忙,你要微笑地说声“好”;有人拉你闯红灯,你要止步说声“不”。一个“好”,一个“不”,说对了才能走好路。“好”与“不”@李少白~~  相似文献   

3.
〖课本原题〗两人玩“抢30”游戏:第一个人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此游戏公平吗?(华师大版课本第117页游戏1)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学历史系李良玉老师让我去给他带的博士生做一个讲座,无意中说到读书的“三七开”。我和同学们说,一个人真想做学问,在准备阶段,读书有三个“三七开”,这就是七分专、三分杂,七分精、三分泛,七分读、三分疑;而到了研究阶段,“三七开”就该倒过来,变成三分专、七分杂,三分精、七分泛,三分读、七分疑。过后,李老师对我说:“你说的两种‘三七开’,应该写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个”与“各”是一对孪(luán)生姐妹,用法却各不相同。因此,姐妹俩老是争来斗去,不得安宁,她们只好向智慧老人请教。智慧老人先摸摸“个”的头说:“你呀,主要用做量词。如:三个苹果,一个理想,见个面儿,说个话儿,吃个饱,玩个够等。有时用做量词‘些’的后缀,如:那些个花儿,这么些个书哪里看得完等。还能表示单独,如:个人、个体。”智慧老人又拍拍“各”的肩膀说:“你呢,有时是指示词,表示不止一个或彼此不同。如:世界各国、各种原材料等。有时你又是副词,表示几种事物同做某事或同有某种属性。如:双方各执一词,…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三个“四”,一个“四”是“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一个“四”是父亲在送别儿子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还有一个“四”是作者流了四次泪。下面就这三个“四”试析之。  相似文献   

7.
在作文知识王国里,“想像”家族里的三兄弟渐渐长大了。“想像”妈妈想要考考三个儿子的本事,并打算根据考核结果分派他们做正事。有一天,“想像”妈妈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你们都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想像的本领了。现在我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们各自想像一下我们从未见过的板栗树,三天以后说给我听。”三兄弟齐声答应了,各自琢磨着怎样完成这个任务……到了第三天,他们都来到了妈妈的身边。“想像”妈妈叫他们先说这三天是怎么准备的,然后再说自己想像的板栗树。老大说:“这三天来,我经历了非常辛苦的想像劳动,连大门也没有出去过,坐着想…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几个同学在一块聊天,一个同学说:“昨天天气那么冷,有人还赤膊挖土哩!”一个河南同学接着说:“这有啥稀奇,干活就得那样!我们那儿男女老少,只要下地,都是赤膊干活的。”第三个同学马上反驳道:“男的赤膊干活我相信,女的也打赤膊?简直是胡编!”当河南同学重申这是事  相似文献   

9.
<正>小粗心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从花丛中跳出“旁”“榜”“傍”三个形近字,原来它们三个在做游戏。小粗心看它们三个长得十分相像,就对它们说:“你们三个长得这么像,别人会分不清楚的!”“旁”“榜”“傍”三个字听了,呵呵笑了起来,然后就自我介绍了一下:“我们三个是形近字,长得当然相像,但是还是有办法区分的!”“我读páng,旁边的‘旁’。”“我读bǎng,榜样的‘榜’。”“我读bàng,傍晚的‘傍’。”  相似文献   

10.
这一天,老师带我们在教室里玩“击鼓传花”,传到谁谁就要说成语,一口气说出五个就当“小秀才”,三个都说不到就当“大青蛙”。  相似文献   

11.
告诉你,“雨果”可是我的挚友!吓坏了吧。其实只是个玩笑,“雨果”是我的两个好友“快乐小雨”和“果果”的简称。我们三个是好朋友,又都是美术小组的“铁杆组员”可以说是最佳组合,少一个也不行。“跑调乐师”小雨禁了吧!”……“幽默大师”果果  相似文献   

12.
在一节较级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秦王真的那么厉害,那为什么还老是败在蔺相如的手下呢?”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基础训练5》第三题是修改病句练习,其中第三个句子是:“姑妈给我带来水果、桃、苹果,还有巧克力。”通过读,绝大多数学生知道可删去“水果”或删去“桃、苹果”。 有一个学生突然说:“删去‘水果’不行,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交卷后,同学们在一起议论这道题,小滨说“对”,小强说“不对”。小强的理由是课本上说的是“围成”。小滨认为“组成”也没有错。俩人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旁边的小刚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图:“你们看,这三个图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可它们都不是三角形。”小刚在黑板上又画了三个图形:小滨看后悟出其中的道理,说:“我明白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这里的‘围’不能改成‘组’。”是“围”成还是“组”成!山西@要东盛  相似文献   

15.
“说道”和“说到”是两个读音虽然相同,意义却大不相同的词语。“说道”中的“说”和“道”都是“说”的意思,是个同义复词,意思就是“说”;而“说到”,严格地说则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是“说”和“到”的组合,意思是指把话讲到了什么地步或当话讲到什么内容的时候,说话内容后面往往要跟上“的时候”之类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是,正因为它...  相似文献   

16.
进入高中学习,高中数学的第一个内容是集合,对于初学者来说,集合中“空集”是较难理解的概念.在解决集合中有关问题时,特别是求参数范围时,常常由于少考虑到“空集”这个因素,使得问题的求解变得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可以这样说这类问题的求解错误都是“空集”惹的祸.鉴于此笔者想对“空集”进行一番“说三道四”,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一、“说三”:说一说空集概念的三个方面一说空集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有个故事:两个卖稀饭的摊主,一个问顾客:“先生要不要在稀饭里打个鸡蛋?”结果约有一半人说“不要”,而另一个摊主问顾客:“先生,稀饭里要打几个鸡蛋?”结果约有一半人说:“打一个”,另一半人中,有一半说:“不要”,有一半则说:“打两  相似文献   

18.
一则小故事说,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起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第二个人速干边哼着小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从古至今,读书之“三”的范例,不胜枚举。现摘编10例,以飨读者。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读书提要分“三步”:他谪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用三个字为题,第三步用一个字为题。后来,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个字,他就能背出来。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20.
魏邦良 《师道》2009,(3):43-43
胡适曾给某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胡适在演讲中所说的这个防身“药方”,有三味药。第一味叫做“问题丹”,第二味叫做“兴趣散”,第三味叫做“信心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