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1 考察“常人之境”不是本文的任务,让我们先从诗人“所感之境”说起,什么是诗人所感之境?我认为,在客观景物或强烈感情的刺激下,诗人主观与外在客观猝然碰合的那  相似文献   

3.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首词,是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开篇一句“江南好”,结语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和注释,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与程秀才书》中提到“冬无炭”的居儋境况,恐有虚实相间之嫌。岭南气候偏热,并不需“炭”取暖。儋州气候虽决定了“炭”的不必要性,但诗人对医药及养生的精通,加之自身祛湿除瘴的需求,使得“炭”对诗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儋州本土无炭,临海之域又使得“炭”的获取成为奢侈。加之诗人自身的穷困,“炭”的拥有似成无望。综上所述,“冬无炭”的确是苏轼居儋的真实境况,诗人的描述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5.
《如果优美的文字离我们而去》是诗人邓海南的针砭时弊之作。诗人有感于时尚文字的浮华与功利,高声呼唤文学的“真诚”与“审美”。文字缺乏“真诚”与“审美”的时弊,既是文坛之弊,也是学生的作文之弊。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真诚’”进行了讨论——师:诗人邓海南说:“真诚是优美的第一要义”。你认为“真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生1:我想“不真诚”的反面就是“真诚”。(笑)诗作第八节中说现在的文字“熟练而轻浮”。我的理解是,诗人在这里是批判玩弄文字、缺少实在的内容,即仅有形式美而无内涵美。那么,“真诚”就是它的…  相似文献   

6.
云雾缭绕的松林中,一行者似乎正向一小童询问着什么,远处云海茫茫,群山隐约。这就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呈现给我们的清新画卷。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寓情于问,十分精妙。诗人与童子的三问三答融于五句诗中,干净利落,内容丰富练达。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隐去诗人“你师父在吗”之问。第二句用“言师采药去”作了轻松回答。第三句“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诗人“到哪里采药去”之问。第四句“云深不知处”之前,隐去诗人“山中何处”之问。按理三问三答至少需用六句,方可把此事表达清楚,而诗人寓问于答,把问句隐含在答语中,短短三…  相似文献   

7.
诗人之死     
黄梦菲 《文教资料》2014,(31):52-53
在世纪交替的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重复发生的诗人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甚至有一些人对“诗人之死”产生了过分的赞颂和推崇,发展到关注诗人超过诗歌的地步。对于诗人的自杀我们不需要过分推崇,但诗人自杀与一般人自杀是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诗人之死究竟是否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却可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屈原“离骚”本义应该是“出离愤怒”,而不是其它。“出离愤怒”的根本原因是“哀民生之多艰”和自己拥有“明于治乱”之才而不得施展。透视屈原之死及其历史评价,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生命观价值取向存在的偏失。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屈原应该定位于“伟大的诗人”,不应该定位于“伟大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9.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赋”在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前者指假物取类、长于修饰的文饰之语,后者指“不歌而诵”或“不歌而诵”的诗“。辞赋”的得名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了解“辞”“、赋”的特殊涵义,对扬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划分就不可能有一个透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读诗歌要注意分辨诗人之志与诗人之心。什么是诗人之志呢?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意思。而什么是诗人之心呢?就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变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些情通过诗人的遣词造句显现出来,需要我们仔细去诗中寻找,因为这些情有时候连诗人自己也未必能够察觉。  相似文献   

11.
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心爱的地方。在那“和悦宁静的环境里”,诗人度过了两年“圣洁欢乐的光明”,也正是在那里,诗人的心中曾构筑起美好自由的“彩虹似的梦”。但这“梦”被回国后的无情的现实揉碎了。一九二八年诗人重游故地,康桥的金柳、青荇,不只唤醒诗人的美好记忆,更多的是触发了诗人一种理想跌落后的伤感之情。在向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诗学理论史上,韩愈、柳宗元都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两人的诗学思想有一些相似、相通之处,然而更多的却是分歧和差异。在诗的功用问题上,韩愈重诗的缘情功能,而柳宗元则首先强调了诗的“导扬讽谕”的一面,同时也不忽视诗“舒泄幽郁”的缘情作用。在诗人的品行修养问题上,韩愈突出强调了诗人的道德修养,柳宗元则认为,诗人要达到“和气”与“正性”的统一,应做到内外相称,文质相符。关于诗歌形式,韩愈追求雄奇豪猛之风,而柳宗元更重“丽则清越”之格  相似文献   

13.
《离骚》诗人第三次神游“指西海以为期”,这西海应是日落之海。但是飞向西极途中诗人却突然看到东升的辉煌烜赫的朝阳,“陟升皇之赫戏兮”,希望像追日并入日的夸父那样飞到太阳里去——有人说这是“太阳诗人”向往复归于图腾。如果西海近在甘青新疆一带,薄暮时决不会有赫戏之升皇(朝阳)的;巴里坤湖、罗布泊与博斯腾湖也不“雄大”得够资  相似文献   

14.
由于儒家重善、道家重真的美学思想的不同影响,《江雪》在艺术上重法度、浓酽,运用“为情造境”之法,“造”出了“有我之境”,表达了诗人的崇高体验;而《渔歌子》则重神韵,淡雅,诗人“缘情写境”,“写”出了“无我之境”,折射出诗人的归依体验.  相似文献   

15.
李贺以“鬼才”诗人而著名于世,始于北宋。宋祁在评唐人诗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但不少人爱其才,议为用“鬼才”去称呼李贺,似乎对诗人有点不太恭敬,故又称他为“鬼仙”。如严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沧浪诗话》中说:“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其独特之处不在于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或描绘了独特的景物形象,也不在于抒发或寓含了作者深切真挚的情感,而在于其短小精悍的独特形式。短小精悍的艺术作品,浓缩了文学精华,凝聚了诗人心血。因此,我们欣赏诗歌时,只有在语言技巧上仔细品味,反复揣摩,才能感悟到诗人创作时用心之良苦,进而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审美感受。诗人进行创作时精雕细琢的功夫往往体现在“炼字”上。“炼字”又叫做“诗眼”,是诗人反复锤炼精心选择出的精当而又极富表现力的字眼。它能使整篇诗作增辉添彩,但也最能耗费诗人心血。正如贾岛所说…  相似文献   

17.
李白诗酒豪情如黄河长江天风海雨,狂放豪迈,雄奇恣肆。一首《将进酒》就是这样,淋漓酣畅地将“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幽情愁心深意大志尽寓其中。《将进酒》起首即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神奇比兴高峰耸起般地引领了全诗情感波涛的奔泻回荡之势。诗人登高而赋,以之起兴比物,可谓顺情感物,高堂上明镜前悲哀衰老倏至的怅惘之叹,凭借夸张,突出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悲惜和无奈。这一“巨人式的感伤”,是以其“济苍生”“安黎元”的人生宏愿不得实现为“底气”的,所以,诗人之“悲”是…  相似文献   

18.
孙民 《云南教育》2008,(12):8-9
诗人胸怀报国之志,奔赴边塞,慷慨请战,不意受贬,于是登台放歌。众谓:这是一首怀才不遇的悲歌。确然,同类作品中,此歌堪称旷世之作。然而,诗人自渭“独怆然”,岂非表明已之“不遇”,非如他人仅为“怀才”,而是另有悲因。那么,他独悲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想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或“人心营构之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马是神骏之物,马意象是杜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大诗人杜甫在“骐骥-士不遇”和“宝马英雄”传统模式的映照下,通过对马独特的描绘与刻画,托物言志,表露出其自身积极进取的性格心理,尤其是诗人笔下的老马意象更具风采,体现了诗人豪情壮志不得舒展的郁闷心情。杜诗中的马意象对前代有所传承,有所创新,内涵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