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没想到     
以前,我对写稿这行不要说写,就是想我也没想过,可是,一年后的今天,竟成了“新闻迷”。1990年春季的一天,我在公路边看到一个人被车碰得两脚血肉模糊。这时不知是啥力量促使着我,推着自行车把那人送进了医院。时隔两天,我救人的消息竟在县电台播  相似文献   

2.
林文君 《视听纵横》2006,(1):119-119
最近在某报上看到一篇题为《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报道,说有一行人被一辆农用车撞倒后,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致使该行人当场惨死在血泊中。一个人出车祸惨死在车轮之下,作者竟以“中头彩”喻之,看后令人心寒。人们习惯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赞扬记者这一职业,可是看  相似文献   

3.
如今,南风北渐,粤菜风行,大小饭店一律打出一个招徕顾客的旗号:“生猛海鲜”。活蹦乱跳的活鱼鲜虾确实是能让人胃口大开的美味。可是,翻开报纸一看,现在“生猛海鲜”式的新闻太少了,版面上多是些早已失去时效性的“咸鱼”、“干鱼”,甚至是被人吃剩的“鱼骨头”。造成“新闻不新”的原因很多。大而言之,有新闻体制、新闻观念和新闻理论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这也反映了新闻记者队伍在敬业精神、业务素质和采访作风等方面的不足。“如今的记者变懒了。”一些从战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些媒体的低俗化倾向早已广遭鞭挞,可是仍有少数媒体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对低俗“一往情深”,甚至有变本加厉的迹象。有的媒体可能还嫌一般意义上的低俗不过瘾,越来越走向恶俗化。8月21日一家都市报有一则《男子在街头裸露私处,自称上边下派人员》为题的报道(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被几大门户网站竞相转载),内容不过是说,有一个乞讨者裸露着私处沿街乞讨,对市民构成“视觉污染”。这则新闻中不但转述了该乞讨者的满嘴胡言,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位女店主遭遇此人的感受。这条篇幅在七八百字左右的所谓“新闻”,竟署上了一名本报记者和一…  相似文献   

5.
新闻舆论监督是国家机器里多种监督中的一种。没有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报纸则没有战斗力,没有读者,从而在报坛上也就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但新闻舆论监督是“惹人”的事,被批评和被揭发者常常闹到报社来,有的竟结伙前来,拥一走廊人,闹得人几小时甚至几天办不成公。我就碰到过这类叫人烦恼的事。有一年我们政法部编发了周至县农村一个案例,当事人胡某认为报道内容与事实有出入.来我办公室大吵大闹,还拿头在墙上碰,说他“不活了”。要命的就怕不要命的,吓得我不敢让当事编辑出面,许诺由我这个主任亲自去他县调查处理。还有一年…  相似文献   

6.
近来病中读古书,便读到两则孔子时代的“争议新闻”,细细品味之余,竟觉得很有一点“当代气息”。 第一则新闻是这样的: 有一回,孔子的一位弟子出外郊游,看见有人溺了水,他奋不顾身将其搭救上岸。然而事后,这位弟子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溺水者赠送的贵重礼物:一头牛。 这在当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这位弟子不够“善始善终”,他应该在救人之后便飘然而去,并不留姓名。可是那头牛,却为他的救人义举蒙上了一层见利忘义的阴影。 第二则新闻刚好与第一则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7.
近读首都一报纸,见有一消息称,某军区“今年头11个月,全军区发案率比去年同期下降25%”呜呼!堂堂人民解放军减少发案率竟成了“成绩”,竟成了“新闻”!更何况减少并不明显,以25%计,如果去年为4人犯罪,今年为3人,只减少1人。即使减少得再多,我看也不必当新闻来报。这类把丑事当美事来说的“新闻”,我还见过  相似文献   

8.
人物新闻的主角是人。可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人物新闻的主角呢?记住“人因事显,事因人生”八字诀,对写人物新闻是有益的。形形色色的事情都是人做的。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可以去做;同一个人也可以做不同的事。这样就有了生活中的种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也构成了生活中色彩斑斓的画面。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做出了与众不同的事,有异于常人;一个有身份的人。干着似乎不符合其身份的事,有悖于常理。因为他们的对比反差  相似文献   

9.
我这个人好读书,闲暇之余也写点文章,偶尔也有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被报纸采用,结果我放弃了。说实在的,我真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自费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后,我向栏目编辑递交了一篇稿子。这可是我准备几天写成的,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消息。没多久,乡镇经济版竟采用了我写的文字。——虽说只是摘用我稿子中的一点点儿,只有200多字,但这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名字见报后,我兴奋极了,这毕竟是第一次见报,我真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豆腐块”文章实现了我新闻写作史…  相似文献   

10.
有些通讯员时常感叹一些好的素材被记者捞走了,自己得到的是“鸡肋”新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不然,有一位通讯员和一记者往来较多,在一次闲聊中,他在记者的启示下得到一条颇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顺藤摸瓜,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较有分量的通讯,发在一家大报上。他抓新闻的“快”与“准”,使这位记者也大吃一惊。自叹这一有价值的新闻,竟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这位通讯员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比別人多了一个心眼。法能想到,到手的素材是否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并能发现被忽视了的“空隙”。他认为,  相似文献   

11.
谨防新闻炒作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几年,“炒”成了一个非常时髦的词,“炒股”、“炒房地产”,天南地北,参与炒作的人越来越多。不知从何时起,新闻界也出现了“炒作”的现象,那就是“炒新闻”。所谓炒新闻就是将一些新闻价值不大,甚至没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一登再登,一播再播,人为炒作,人为地制造新闻热点。“炒新闻”现象的出现带来了许多危害。首先是造成了“假新闻”的蔓延。近几年,假新闻愈演愈烈。牡丹江热电厂职工刘克华杜撰的长篇通讯“45年前的恋人从死亡名单上走来”被揭露以后,又有“电影院因为只有一名观众而拒放映片,该观众打官司胜诉”,“两名…  相似文献   

12.
近读首都报纸,见有一消息称,某军区“今年头11个月,全军区发案率比去年同期下降25%”。呜呼!堂堂人民解放军减少发案率竟成了“成绩”,竟成了“新闻”!更何况减少并不明显,以25%计,如果去年为4人犯罪,今年为3人,只减少1人.即使减少得再多,我看也不必当新闻来报。这类把丑事当美事来说的“新闻”,我还见过  相似文献   

13.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是陆定一同志为人民日报新闻函授部的题词,也是老一辈革命家为纯洁新闻语言而向全体新闻工作者所提出的严格要求。可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我们的报纸上和广播电视里,那些不准确、不贴切、不规范的新闻语言经常与受众见面,词不达意和以词害意现象比较严重。新华社曾经发过一篇关于“夏斐事件”在杭州重演的消息,主要内容是杭州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8岁的独生子在学校调皮捣蛋,竟把儿子和自己都套上自尽的绳  相似文献   

14.
唐朝诗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但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贾岛苦苦地研究“推”和“敲”哪个更好,实际上是在合理想象。他并不管和尚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一味研究怎样开门才具有意境美。文学艺术创作当然有这个特权,可是这正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既然搞新闻的人也常常嘱咐自己“要反复推敲”,那么可见,“推敲”并不单单是文学艺术家的座右铭。但是,由于新闻和文学艺术往往被混在一起,新闻工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悟”性的重要。 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志年纪并不大,学历并不高,“报龄”并不长,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而有的同志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较长的新闻工作经历,工作也很努力,作风也很深入,却苦于写不出比较满意的作品。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原因,就是缺乏悟性。平时,我们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各种“性”:党性、原则性、战斗性、群众性、知识性、科学性,等等。这些“性”,无疑都非常重要,可是不大讲悟性,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的评奖赛中,一等奖获得者11人中竟有7人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由此使人想到目前新闻记者走穴报告文学或客串报告文学已成日益普遍的趋势,此现象用多棱镜去透视,是是也?非也?可反映出五光十色、莫衷一是的光泽,但有一点是似乎可以肯定的,即记者已不满足于目前报上一般的新闻报道,有时想把一些新闻集中处理一下,提出更深刻一点的见解,这就是有人在“冰冻新闻效应”之类文章中提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克隆”,简单的解释就是复制。细观“克隆”新闻,手法种种,常见之技有以下几种:“东拼西凑法”。这些多冠以“大透视”、“大扫描”、“大揭秘”、“面面观”之类的新闻,地名是代号“S”、“X”……人物是代号“A”、“B”、“C”……从东北到海南,从江浙到西藏,俨然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其实呢,是剪刀加浆糊,寻找一个主题,把各地新闻拼凑起来的“大拼盘”。“照本宣科法”。有些地方的报纸登载了一条可读性较强的新闻,被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文抄公发现了,于是将这条新闻原文复制一下,然后投向全国性报刊。这种新闻真是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18.
偶然翻阅一张属于主流传媒的报纸,竟发现有篇题为《新闻传媒呼唤“新闻线人”》的文章,不禁生出许多疑问:何谓“新闻线人”?为何发出此种“呼唤”? 细读原文,方知这“新闻线人”原本是牵强附会而来的一种称谓。文章写道:“‘线人’一词,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的工作是写新闻,然而采访、写作之余,却要准备着和人打官司,这似乎也应是八十年代的记者所必备的心理素质。“非其好为也,是不得已也”。你在前边写了新闻,别人在后边就要控告你,你能安生得了么?当然,这些引起纠缠的新闻,多半是由枇评稿件而起,倘若多系吹捧之词,自然没有这许多官司,可是记者的良心不也岌岌可危了么? 前不久,《北京晚报》的一篇报道就引来一场官司,成为新闻界内的一桩大新闻。《北京晚报》的一则300字的《飞蝇聚车间,杂物堆墙角——信远斋饮料厂被罚款》的报道,竟被该厂厂长列举出8处失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存在着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就是记者与通讯员稿件的不一视同仁。若将其戏称为不平等的“条约”,我觉得并不为过。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先做通讯员,后当记者,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1982年,笔者在鲁中某县做基层通讯员,闻知一公社试行土地转让承包制,这在当时可是“重磅新闻”,可笔者将精心采写的消息寄往数家新闻单位,竟杳无音讯。不久,某省报刊登了这一“重磅新闻”,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