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主义诗歌不是表现主义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派诗歌运动是西方最大的自由诗运动,具有表现主义诗歌的一些特点,如内容上的世俗化和文体上的自由化,但它们在生成背景、诗歌观念、运动方式等很多方面存在本质差异。表现主义运动生于乱世,受到政治的、文化的和艺术的激进主义等时代潮流的影响,是反叛传统的文体大革命,强调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双重革命,表现主义者都是极端的革命者;意象派运动产生于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限在诗界内部,是重视传统的文体小改良,意象主义者高度重视诗的表现技巧,适当尊重诗的传统,从来不以革命者和独创者自居。因此意象主义诗歌比表现主义诗歌更具有艺术性,出现《在地铁站上》等传世佳作。表现主义诗歌运动却没有产生这样的精品。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先锋诗歌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这个概念的提出和运用,始自80年代后期,但它所涵盖的现象,在时间范畴上,应往前推至80年代中期的诗歌运动。“先锋诗歌”这一概念的具体涵义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它所包含的历史和诗学的重要特征有哪些,这是展开研究的必要前提;同时,从新诗产生与发展的独特性出发,如何重新界说新诗传统及其与翻译诗歌的关系,又是我们深入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1912年.以美国诗人庞德为首的英美诗人掀起了一场“意象派”诗歌运动。他们强调诗歌的基本要索是“意象”,他们认为,“意象就是在一瞬刻间.一个智力的,感觉的激情所显示的东西。”即“意”与“象”的瞬间合一,以“象”暗示或象征“意”。强调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自己一瞬间的直觉和思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并将是21世纪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在诗歌现实中,“个人化写作”显示出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保存着诗歌独立精神和艺术超越;后者异化、分裂或消解诗歌的整体精神,使诗歌沦为“物化诗歌”和“时尚诗歌”。基于诗歌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诗歌与社会政治的新型深度对话关系上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将是诗歌“个人化写作”真正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龚自珍和梁启超都是近代以来思想界和文学界引领潮流的人物, 南社诗歌就曾经深受龚、梁二人的熏陶。大致上说, 龚自珍对南社诗歌的内容风格影响较大, 而梁启超对南社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南社社友对“新民”思想以及“诗界革命”运动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前后,信阳诗歌队伍逐渐成为活跃在中国诗坛上的一支生力军,许多诗评家、学者常常以“信阳诗歌方阵”名之。信阳诗歌的地域性特点与整个中国诗坛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探讨“信阳诗歌方阵”的诗歌特征及繁荣原因为中国当代新诗的低迷状态寻找借鉴大有裨益。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四个方面概述了信阳诗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诗歌鉴赏中的情感激发是鉴赏和诗歌作心灵的碰撞,是鉴赏通过诗歌中的“情意点”进入作品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作的情和意的关键。在诗歌鉴赏中,情感激发是进一步鉴赏的心理动力,是进入高级审美状态的“起爆点”。鉴赏中的情感激发在本质上就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激发。  相似文献   

8.
“气”是方东树诗歌批评最重要的审美范畴。方东树认为诗歌必须有“气”,有气才有生命,才能活;在诗歌章法上,方东树提出“气脉”之说,要求诗歌“气体高浑”,血脉灌输,又要曲折变化,往复顿挫;在诗歌风格上,方东树强调了“气势”,尚刚健之风,反对“气骨轻浮”。  相似文献   

9.
《火炬颂》、《战地黄花》、《写在火红的战旗上》三部诗歌选集,是红卫兵诗歌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卫兵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语学科由于自身的特殊属性,在教学改革之先就开始逐步打破单一的“工具书”与“思想品德教科书”的传统束缚,更加重视其包含的人性、审美性、学性。其中“诗歌”更应是最凝练、最集中体现这些内涵的学样式,但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去开掘其内在思想,以附“教化”之用。可以说这是从根本上的背道而驰,是“暴殄天物”。在此,笔想就高中语中的“诗歌教学”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现代派诗歌运动是由“新诗潮”和“后新诗潮”汇合而成的。它们的形成、发展既相通相似,又有本质的区别,而在思想艺术上更是各具特色。我们通过探讨新时期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发展、衰落及思想艺术特征,期望能予今后诗歌的发展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着“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庞德在《华夏集》的翻译中创造性地使用了特殊留空与特殊空行等诗歌印刷版式,同时首次使用了“首语重复结构”等现代主义诗歌技法,极大丰富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实现了对美国诗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诗运动,对后世的诗人与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诗人对诗的本体意识自觉的觉醒,对诗的词语表达可能性的空前关注以及旺盛的实验欲望,在中国诗歌运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但诗人在抗拒、消解传统道德文化,充满政治意味的解构方法。不仅没能使“新生代”诗人取得辉煌“创作成就”,反而在语言表达世界模糊以后,寄寓审美情感的载体产生消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宪章派诗歌是被列宁誉为“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宪章运动的产物。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宪章派诗人对幸福、自由、贫富、等级、正义、善恶等伦理道德基本条目进行了深沉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他们诗歌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反映了前人的思考成果,又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特殊境遇以及由此而来的特殊的伦理道德观念。本文试图克服以前宪章派诗歌研究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缺陷,客观地评价宪章派诗歌对伦理道德思想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艾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现,给英美意象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意象主义者们在古老的中国诗歌中找到了同其诗歌理论颇为符合的完美形式和“创作支点”.他们学习和借鉴了中国古诗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技巧,从而为英美诗歌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诗歌鉴赏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本。诗歌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对诗歌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17.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18.
艾青诗歌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通过象征意象体系来表达对社会宇宙的暗示,表达其光明创世的心理历程;二是在形式上,艾青学习象征主义“审丑”的反传统意象取材,采用“陌生化”的象征主义的语言表现方式,创造出“多义性”的诗歌形象。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诗歌探索是诗人在二十余年间不同的社会语境下不断处理艺术创新和经验承传矛盾运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对“五四”以来诗歌中“人”的线索一次链接和回归。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诗美理念的变异是诗歌流变新的根本原因。新时期诗歌在流变中既存在多种可能性,又处于地位失衡之中。  相似文献   

20.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