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教育》2009,(4):48-48
在众多诗作中,将春天写得最为生动传神、让人憧憬的,当属郑板桥那首嵌满“春”字的《春词》。全词56句,共有68个“春”字。 词曰:“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芳。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  相似文献   

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于成都草堂所作。此时,诗人从长期的颠沛流离中得到定居,生活较安定,心情较恬静,因此,在这首诗中,杜甫怀着喜悦的心情,描写了春夜细雨的美妙情景,是写雨诗中难得的佳作。前人评为“遇体精妙”,绝非溢美之辞。“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始诗人就以兴奋的心情写道“好雨知时节”,点出之所以是“好”雨,因为它“知时节”,它怎样知时节呢?“当春乃发生”。正当春天万物发芽生长,需要雨水滋润的时候它就来  相似文献   

3.
陈喜壶是战国早期重要的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当为“为”字;“蠹”当隶作“编”,“幽客”当为寄居在陈喜之处专门从事铸造的工匠。“叩”字说文作“节”,即“巽”的本字;陈喜壶铭中“陈喜”即《春秋后传》之孺子喜。综合陈喜壶器形、纹饰、铭文书风等因素考订其相对年代为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4.
当安全问题成为学校组织春、秋游“紧箍咒”的那时起,“零食会餐”便成了学生春、秋游的代名词。“就近、徒步”是开展活动的原则,因而校园周围的文化旅游场所是学校每年组织春、秋游活动的必到场所,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也不知去了几遍,不再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种典型的中国式春、秋游让我们的老师陷入了教育的迷茫。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春天的诗韵     
冬的形象是冷酷的,它对春的压制也是可想而知的,当他退位后,春这位诗人,便迫不急待地“纷纷寄出嫩绿的诗稿”。“纷纷”说明诗稿之多。春经过长期酝酿,厚积而薄发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不过这时春的形象还是显得抽象。为了使它形象化,作者进一步作细致的描绘,芽儿、花儿以及春雨、春风,综们既像是春的朋友,又像是春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也“纷纷”为春之诗帮心,或是润色,或是推敲,其实这也是作者使春的形象进一步物化的方法。当燕子也加入春潮,“季节报”就抓住时机以“整个版面推出‘春之诗’专号”。  这首小诗的作者准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6.
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教育工作者应当像当春的“好雨”,好在“知时节”,不失教育时机,并知道对谁深一点“滋润”,对谁又浅一点“滋润”,而又“随风潜入夜”,无声无息地进行。清晨,在菜地边散步,无意中目光移到黄瓜架上,发现黄瓜秧  相似文献   

7.
水娃娃     
孙旭扬 《新作文》2011,(10):28-28
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水娃娃。我的“脾气”很有趣。 当春姐姐归来时,百花争艳,大地穿上绿色的春装,迎接春的到来。多亏风姑娘叫醒了我。我揉了揉眼睛,开心的不得了,连忙叫来了伙伴们,“滴答滴答”落在肥沃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8.
唐宁 《语文知识》2014,(7):75-76
《春意挂上了树梢》是萧红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看似随手写来,但细细品味,则会发现作者独具匠心。平淡的文笔蕴含了深邃的内涵和深沉的情感。许多解读文章都注意到了本文的线索以及对比的写作手法。笔者认为沿着线索,利用对比,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感在逐渐变化:从欣喜、悲愤到绝望。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笔触一同去感受她深沉的情感吧。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白天的中央大街、院内、夜晚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其中体现的“春意”由自然界到社会。第一节中“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第六节中“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最后一节“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这三句话作为文章的线索对应文题中的“春意”。我们不妨顺着这个线索跟着作者去寻找、感受春意,从而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当春天初到哈尔滨时,“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作者感受到了,也客观地承认了。天空的云彩、街道上的暖风,人们的笑声、打招呼声……作者感到喜悦,不禁做起了“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把自己陷进去”“春在歌唱”……作者完全陶醉在这一片春光中。  相似文献   

9.
“春”的本义是“春季”、“春天”,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春”的语义发生了转移,衍生出了许多其它含义,语义转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但其内在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认知思维在起作用。作为基本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构建的主要手段,“春”的语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要想写出好文章,重要的是要善于读文章,从阅读中受到启发,明白一些写作的方法及思路。一、取书中之“长”,补己之“短”初中生在写作时,有人感到写生动、优美很难;有人感到详略安排得当不易:有人感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有困难等等不一而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在乎常学习的课文中学到。比如,我们学朱自清的《春》,当我们明白了:文章按“盼春”、  相似文献   

11.
赵玉萍 《成才之路》2009,(12):100-100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相似文献   

12.
春韵     
春天的景色是我的至爱。早在严冬之时,我常常在梦中邂逅那柳絮飘散、莺飞草长的江南之春。当银装素裹的树木又艰难地展露出一丝新绿,当封冻已久的小河又顽强地推动着坚寒的碎冰,我便不由自主地欣喜“:春啊,你来了。”最美莫过于郊外踏青了。撑起一把伞,踏上一条小径,在烟雨氵蒙  相似文献   

13.
“春”是一个写俗了的题材,古今中外多少文人雅士为“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春色所惑,写下了难以胜数的绘春饭春的诗文,然而,台湾著名散文家罗青在其名作《瞳画册子》中,还是给我们绘就了一幅春意盎然、让人耳目一新的春是图,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小小的惊喜。盎然春意来自于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致细腻的描绘,包罗万千春是春色,制成了三月阳春的精美画册,从“小溪游鱼”到“柳岸微风”,再到“园林喷泉”,一开篇,无边春景鱼贯而至.令人目不暇接;“雀翅下”有蓝天白云,“黄狗小眼中”有蝶舞花丛,变幻的视角中春色别具情味;山泉卵…  相似文献   

14.
凝聚师爱     
当春风拂过大地,爱在春的手指中窜逃,来到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于是有了“母爱”、“友爱”、“情爱”,当然还有了春风化雨般的“师爱”。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你一定很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告诉我们:那是一种博大精深、充满智慧的——爱!!  相似文献   

15.
寻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们常盼望着春天快快到来,当人们盼望之时,春姑娘已悄悄地来到人间。可春天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春在哪里?春在草原中。小草知道春天来了,偷偷地钻出了地面,脱掉了陈旧的黄装,穿上了绿油油的绿装。远处一看,原来那一片荒芜  相似文献   

16.
春、夏、秋、冬四季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一对应的词汇,但是无论字典中的释义还是文学作品中,汉语中“春”、“秋”的使用频率要比“冬”、“夏”高,而在英语中,则是“冬”、“夏”占了优势。这一现象与汉英两种语言的发源地及其文化异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当我走进这片美丽的校园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柔柔的春风吹拂在校园里每个人的脸一上,微笑随着春风荡漾开去,这一切都是那样的意外和新鲜。我贪婪地吮吸着,心情如同这春光一样烂漫;我想听听这里的春之语,看看这里的春之秀。  相似文献   

18.
春树韩寒 巅峰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泉 《中文自修》2005,(2):16-19
2004年初,当“80后”作家们(姑且称他们为“80后”)忙于制造图书、赚取银子和法庭辩论,京沪两地的“80后”领军人物——春树和韩寒,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  相似文献   

19.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桃之天天”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相似文献   

20.
春之曲     
春姐姐,爱作曲。就着电线写乐谱,唤回燕子作音符。 柳枝当作指挥bàng,奏响一支春之曲。细雨拉琴“沙沙沙”,春雷敲鼓“轰隆隆”。青蛙想当歌唱家,亮开嗓子“呱呱呱”。花儿赶着来上场,红、黄、粉、紫满地舞。指导老师:严霞春之曲$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双语二(1)班@葛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