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嗣 《出版科学》2000,(1):39-39
现阶段审读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国性的图书质量大滑坡,给图书审读工作增加了难度。其次是由于图书种类多,专精图书的审读员不好找,尤以英语、计算机类的图书为甚:试想,一个省10家左右的出版社,专业分工不同,出书种类五花八门,所抽查的图书也各种各样,一时间到哪里去找那许多既精通编辑出版业务又专精各门类  相似文献   

2.
郑帅 《出版参考》2021,(5):83-85
科技图书一般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不仅需要图书编辑具有编校相关知识,更要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在图书编校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之下,如何提高编辑的审读质量是目前的关注重点之一.科技图书的目录凝聚了全书的内容和观点,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应是审读的关键环节之一.审读目录可以作为编辑审读工作的有效抓手,有助于编辑把握图书的写作方向和主要内容,提高审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践行编辑出版的初心,为知识的传播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图书质量的高低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引文质量的高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编辑实践来看,引文是图书编校差错的高发区,著作稿“十引九错”者比比皆是,甚至谬误大错也时有发生。长期以来,在出版界这一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笔者认为,这是人们对引文审读的认识和实践存在“盲区”所致。本文结合编辑实践,讨论引文审读中的“盲区”,并提出若干引文审读的方法和技巧。一、审读引文错误面面观———多、漏、错字。这种出错比较普遍,其原因很多。从作者方面看,有作者转抄转引、以讹传讹、谬误流传的原因,也有引用旧版本的原因;从…  相似文献   

4.
李洁 《出版广角》2021,(16):59-61
从现实需求和制度要求来看,出版社设立审读部是提高图书质量和多出精品的保障措施.审读部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分为印前审读和出书后审读两类.审读的工作方法以分散审读为主,集中审读为辅.出版社设立审读部要做好计划,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5.
郭莲莲 《新闻世界》2014,(8):316-317
教育教辅类图书作为对教材知识的解读和拓展,关系到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读者的健康成长,在人们对教辅图书的需求日益增大的同时,教辅图书市场却良莠不齐,教辅图书质量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提高教辅图书的质量是教育出版社编辑工作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而作为编校基础的审读,更是图书编辑最为需要加强的工作环节。本文通过审读内容和怎样审读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改进教辅图书的审读工作,从而提高教辅图书质量。  相似文献   

6.
审读是“三审制”的补充和完善,是出书前的最后一道关口,要保障出版物的质量就必须主动把握好审读这一环节。一、目前图书审读中存在的问题1.忽视印前审读根据《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图书的审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书稿的审读,即印前审读;二是对图书的审读,即印后成书的审读。目前,多数出版社都比较重视成书后的检查,由有关人员对图书质量进行审阅,作出评议,将评议结果反馈给被检人员,并以此为据,奖优罚劣,促进图书质量的提高。这种检查方式,只能做到事后提醒,预防再犯,但事实已经发生,轻者给读者带来阅读偏差,重者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图书审读工作在出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读工作评判的法律依据是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审读的一些具体方法。容易出现问题的几类特殊图书的审读,如党史类图书、重要历史人物传记图书、引进版图书、民国史料图书的审读。加强图书审读工作,对保证图书出版优质高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泳 《编辑之友》2014,(2):82-83
图书审读工作在出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读工作评判的法律依据是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审读的一些具体方法。容易出现问题的几类特殊图书的审读,如党史类图书、重要历史人物传记图书、引进版图书、民国史料图书的审读。加强图书审读工作,对保证图书出版优质高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单位大多都设有审读岗位,旨在对图书出版进行“印前把关”.囿于多种原因,图书出版的“印前审读”岗位大多挂靠在校对室,名曰“校审室”,名不正言不顺;在岗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难以完全胜任日益复杂情况下的图书出版审读工作.有鉴于此,本文给审读岗位提出了“名正言顺”的设岗要求,并针对治理目前在岗人员的种种乱象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审读报告是实施图书选题的具体步骤和进行稿件加工整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图书出版过程中最前端的质量把关口。保证图书质量对出版社而言,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使命。但是出版企业在加强质量管理与促进经济发展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淡化了这一重要的图书质量保障环节,让审读报告流于形式,甚至是缺失。正是出于这样的观察担忧,同时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2014年出版质量专项年活动",  相似文献   

11.
审读工作程序的规范,是审读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是出版单位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读工作程序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目标管理与严格管理、科学管理的原则,既要合乎审读工作的基本规律,又要适应出版单位的自身特点。要依据新闻出版总署对审读工作的相关规定,根据审读部门作为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职能,结合出版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设计和遵循审读工作程序是构建出版单位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图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图书质量管理是出版社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出版社应立足于编辑实践,从规范图书的编辑出版流程、健全审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以及加强业务培训等方面对图书质量实施动态管理,以建立保障图书质量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图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受中国大学版协委托,中南地区大学版协于1999年7月21日至7凡25日召开了第六届优秀图书评选套.评选出中南地区18家大学出版社1997~1998年度的的230种优秀图书(约占两年中出书品种总数的5%),获奖图书的类别及比例为:优秀学术作(一、二、三等)奖约占30%;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约占50%;优秀畅销书奖约占20%。评选过程包括图书评选资格审查、质量自检结果复核、交叉质检审读、分组评议、大会评议及投票表决。在专家、评委的共同努力下,评选工作比以往更严格、更规范。  相似文献   

14.
《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和《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期刊审读的规定.审读的目的是提高刊物质量,建立自主审读机制符合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也是期刊发展的内在诉求.本文明确了自主审读的人员选择,审读的依据,审读形式、内容,审读的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笔者所在出版社实施了较大的体制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为强化图书质量保障机制而增设了审读室,其革新措施之一,就是为图书文字质量检查增加一道关口--付印前审读.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期刊的审读方式及其优势互补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颜志森 《编辑学报》2004,16(3):170-171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审读分为许多种类,但它们都可归结为印前审读、印后审读、内部人员审读和外部人员审读4大类.4类审读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为了优化科技期刊的审读效果,应注重审读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图书审读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责任心、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学习意识、合理的审读方法。审读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才能胜任审读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图书编校质量审读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包括高度的责任心、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较强的编校业务能力。审读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胜任审读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李岩 《出版参考》2015,(1):11-12
对于“规范审读报告,提高图书质量”的主题,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是要充分认识审读报告的重要性,二是撰写审读报告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三是中国出版集团在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的几点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20.
异体字同题是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在什么情况下不允许使用异体字,在什么情况下又允许使用异体字,是每个编辑都应该清楚的。有的字,在某一种文字语言环境中是异体字,而在另一种文字语言环境中又不是异体字;如何评判出版物上的异体字是不是规范汉字……搞清诸如此类的同题,有利于正确使用汉语语言文字,有利于提高图书、报刊的编校质量,有利于做好图书、报刊的审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