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西大别山地区兼属淮河、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形成了皖西大别山非遗民歌的丰富多彩和数量繁多,其中最璀璨、特殊的存在——红色民歌,在大别山地区广为流传。红色民歌借助传统民歌曲调,在内容上展现了革命时期,皖西人民坚忍不拔的革命勇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日益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皖西大别山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华池民歌与剪纸均属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上个世纪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其内容及主要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演变为与中国革命连在一起并为其服务的"红色民间艺术",成为占据边区根据地文艺舞台的主流艺术。当我们今天在研究体味"视听通感"时,重新审视"红色民间艺术"正是我们寻找的艺术典范。其中的一些经典作品,是声音中有画面、画面中有声音,艺术表现效果突破单一感官的局限而被放大,称得上是艺术通感的审美杰作,这也是"红色民间艺术"得以流传至今的内在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红色"陕北民歌是革命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民歌,具有革命性、纪实性、口语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及陕北民歌歌唱的特性决定了在翻译"红色"陕北民歌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语义上力求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音节数尽量等于或少于原文;译文语言力求口语化。用这三个原则分析对比《东方红》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以上原则在两个译本中都有所体现,从而印证了三原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民歌的未来发展走向是众多音乐史学家孜孜不倦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学习民歌时,结合艺术概论的研究基本原理对民歌的走向进行初步探讨。本文从民歌走向的两个方面:纵向(自身发展的继承和变革)以及横向(我国民歌和世界音乐的联系),来对民歌走向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关中是地理名词,也是历史、文化概念。与陕北民歌、陕南民歌不同,关中民歌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特征。从审美角度来看,如果说艺术是走向人们内心深处的无孔之镜,那么民歌就是发抒内在感情的有情之声。关中民歌更像是汪洋恣肆的人生集合,其中蕴含的汽体、液体、固体和平地起爆的热能,其实都是民众智慧的隽永结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歌之初入手,阐明人性之歌和动物自然呼号的区别,以实例证明雏形民歌的自然存在,驳斥传统民歌概念错误,从传统民歌概念的现实误导,从雏形民歌的特点分析,论述了雏形民歌概念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巢湖民歌历史悠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巢湖民歌却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抢救与保护巢湖民歌迫在眉睫,传承与发展巢湖民歌还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现阶段,对于巢湖民歌要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采用多元化的演唱方式、要利用媒体的宣传和推广,打造巢湖民歌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五河民歌的艺术风格与其生存的地域其他民歌小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五河民歌与江苏民歌、怀远民歌、花鼓灯灯歌、凤阳民歌、凤阳花鼓等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与互动,为进一步探寻五河民歌的形成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提高民歌课程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其次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1.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积淀,给我们研究历史和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本文就有关民歌研究的价值做以阐述,进一步提出保护民歌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海南的黎族民歌、从形式到内容,从风格到情绪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这些民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黎族民间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对海南黎族民歌的发展及多样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地域环境、语言文明以及宗教信仰影响民俗文化,而民歌是民俗文化的结晶,民间诗歌的创作,大多靠口口相传,而后人又加入了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的思维,使其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更加丰富饱满。所以,民歌大多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的情感与思维、理念与梦想,现实感非常强。以喜马拉雅山上的藏族民歌为例,深入探讨民歌的各类功用,尤其是在祭祀和宗教中所发挥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取材于云南文山、由文山本土作家创作电影的《阿峨之恋》是一部以壮族民族综合文化为题材(如:壮族版画、壮族民歌、壮族服饰等等)而创作的彩色故事片,于2008年10月13日公映,被誉为"新时期"的《刘三姐》。本文主要围绕影片对壮族原生态民歌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用、以及影片中壮族民歌合唱与对唱的应用这些角度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闸述了民歌的内涵,追溯民歌的发展历史,分析民歌流传地域广度、时间长短等因素对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如何弘扬民族文化的奇葩—民歌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如何给民歌赋予时代特征,激发人们(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是文化大省,文化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其中豫南地区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豫南高校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营造红色文化育人氛困,形成了以红色教育为抓手,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做法。  相似文献   

18.
19.
论及牧歌,人们会自然联想到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牧歌,其抒情的世俗歌曲有别于教堂内的宗教歌曲,又或许联想到我国北方内蒙古、新疆地区草原游牧民族流传的长调音乐。然现今聚集于四川西北部阿坝州地区的羌族人民,是几千年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裔,其文化内涵不仅具有中原农耕文化特征,且游牧民族文化形态共存,本文着眼于羌族劳动歌曲之牧歌形态,研究羌族二声部牧歌音乐本体特征与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动力。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作为高中生,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是最基本的、最根本的要求。而历史教学对于培育学生价值观、认知能力、精神内涵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红色文化引入高中历史课堂,可以丰富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