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教师教育是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但长期以来,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却是"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对立。就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而言,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小学教育的真实工作过程在课程内容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知识篇"和"小学教师技能篇"的两大组合模块,正是进行教师教育课程与配套教材建设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2.
调查表明,安徽省S县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持续流失,调出人数大于调入人数,流失的多为男性教师,且多为担任主要学科或紧缺专业的学历较高的骨干教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进修难”、生活单调、向往城市生活、收入偏低等。解决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是:一方面,扩大小学教师培养规模,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评优和奖励政策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村小学教师选录机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顶岗实习长效机制、综合利用选择机制等办法.不断向农村小学补充教师。  相似文献   

3.
对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这一问题,国家至今没有具体统一的定位。可以归纳出两种典型的培养目标,一种是要求将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成为"教学型"教师,一种则是培养"教育型"教师。本文认为小学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教育型"教师。笔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型"教师培养目标的依据,分别为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和专业特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经历了从中等师范教育到大学本科教育的结构调整。本研究认为,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实现由"学科教师"向"全科教师"的转变,通过准确定位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全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其重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培养出现了"去师范化"、"去农村化"和"去小学化"三重倾向,严重影响了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并逐步演变为拉大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一个重要诱因。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政策语境下,构建"本土化"取向的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创新小学教师人才供给渠道可行的突破口。全科教师教育把小学教师视为小学教育的第一资源,可以优化小学教师专业结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缩小城乡师资差异,促进教育底线公平;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复兴小规模学校,弘扬乡土文明建设,因而成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教师,我校以教育实验为先导,全方位地进行了教育改革。为此,学校成立了有校、科两级领导和教师组成的教育实验领导小组,设置了教育科学研究室,抽调了一部分有一定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负责教育实验工作。基本做法如下: (一)围绕实现培养目标,开展教育实验。开展教育实验,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对全市城乡小学的调查,了解到,普及基础教育的重点应在农村小学,中等师范学校应以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教师为目标;农村小学教师应当热爱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一直是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小学教师的培养又是教师教育中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部分,美国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都有各自培养小学教师的方案。波士顿学院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教育方案具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实习计划和教师资格认证程序,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一直是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小学教师的培养又是教师教育中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部分.美国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都有各自培养小学教师的方案。波士顿学院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教育方案具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实习计划和教师资格认证程序,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秦巴山区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现状的个案考察,总结出"教研分化"是当前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工作的问题之本.基于对教师教育研究工作的独特性和行动研究天然特质的分析,提出在山区小学开展行动研究,是解决教师教育研究中"教研分化"问题的有效路径.进而通过与一线小学教师合作开展行动研究项目,和对已有的行动研究项目的分析,探究提升小学教师行动研究质量的对策.即培养教师在行动研究中的"自主问题视野"、生成教师在行动研究中的"深描意识"、增强教师在行动研究中的"反思情怀".  相似文献   

10.
王爱民 《教师》2012,(26):59-59
200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了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以此为突破口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即初等教育专业,改善师范生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如何将这批学生培养成"全能型"教师,使他们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文章通过界定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分析小学教师的专业结构,针对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及存在问题,提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对策在于: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实行专业化培养;改革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小学教育学科建设;加强高校培养小学教师的力度;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搭建合作互助平台,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培养"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是当代教师教育的公认取向.引导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小学的教育实践.当前,我国小学教师与教育科研的联系正日趋密切,但问题也普遍存在,集中表现为科研观念偏差、科研能力不足、外部环境支持不力等方面.为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在教师教育中应注意以实践为培养的立足点;将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始终;突显理论在研究中的价值;既要传授方法,又要渗透方法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忽视教师教育实际和小学教育实际导致了目前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对封闭.要培养高质量的现代小学教师,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一体化和小学教育实际这三大现实来构建和实施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4.
齐欣 《湖北教育》2004,(1):50-50
[本刊讯](记者 齐欣)将小学教师培养纳入高等师范教育范畴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自2002年起,教育部颁发了文件《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文件《关于积极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几点意见》,以规范培养专科以上学历的新型小学教师的工作,使现代小学教师不仅适应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前发展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职后再教育面临诸多的阻滞,主要来自政府投入、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机制、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农村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社会保障等必要条件缺失。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政府专门立项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农村小学教师职后再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以及师资整合和提倡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重质减量并加强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来解决。通过加快落实,从而行之有效地解决农村教师职后再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萌芽阶段、专门化阶段及相对完善等三个阶段。设立小学教育专业、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与提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设置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小学教师教育变革成功的基本经验。明确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改善小学教师教育的准入制度和就业前景、构建"大学"与"小学"联合培养机制是小学教师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资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是我国教师教育的新领域,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一体化和开放性特征以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要求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优化教师队伍,构建自主学习、持续发展的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制度,提高专业教师科研水平,以适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智力技能培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小学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之相应,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为适应小学新课改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而采取的重要决策。随着小学教师层次的提升,小学教师智力技能培养被推到小学教师培养的前台。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应该由师范大学或综合大学来培养,将来逐步发展到由综合大学承担教师培养的任务,而小学教师的培养则应该坚持独立办学体制与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办学体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称作“两步走”办学体制)。小学教师的学制教育可以实施“5+2”或“5+3”的学制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师公平素质的构建,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由教室外向教室内最后0.5米的冲刺,促进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参与的公平。小学教师公平素质包括小学教师应有的公平知识、公平意识、公平责任、公平方式和公平情感五方面内容。小学教师公平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应当从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培训与培养和教师主动潜能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