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家教、情感、规范和人格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在追寻关怀德育的路上,应该明确关怀德育目的,营造关怀德育环境,构建关怀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季敏 《江苏教育》2022,(95):35-36
温暖德育是融合了关怀教育理论和情境德育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德育理论。温暖德育不仅强调把德育放到有意义的情境中,更需要班主任在具体情境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可以创设德育情境,用知心围绕学生,彰显德育的温度;构建关怀关系,让学生在温情的氛围里展开有效对话,彰显德育的深度;重视价值引领,让学生加深自我认知,彰显德育的厚度。  相似文献   

3.
“五育融合”的目的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是说“五育融合”就是将“五育”简单相加。实际上,“五育融合”是以“五育独立”为基本前提的;没有“五育独立”,也就无所谓“五育融合”。现有的德智体美劳各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其育人本性,因而“五育融合”必须以各育育人本性的恢复为基本条件。因此,学校教育的学科边界必须以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来实现新的边界跨越,学校需要在生活化的教育逻辑下重构育人生态,从而真正实现“五育融合”。  相似文献   

4.
大德育反思:一种基于德育政策视角下的实践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所不包的大德育是我国的特色,并且得到了国家德育决策者的确认。从政策层面重新审视大德育.将道德教育作为整个德育的奠基平台,以其为核心推动大德育的协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大德育的混乱状态,既为国家德育政策变革与完善提供思路,也为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深入推进提供政策支撑与方向引领。  相似文献   

5.
大德育反思:一种基于德育政策视角下的实践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所不包的大德育是我国的特色,并且得到了国家德育决策者的确认。从政策层面重新审视大德育,将道德教育作为整个德育的奠基平台,以其为核心推动大德育的协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大德育的混乱状态,既为国家德育政策变革与完善提供思路,也为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深入推进提供政策支撑与方向引领。  相似文献   

6.
有职业院校特色的心育实践模式应当针对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构建以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心育内容体系;应当围绕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建立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体的心育途径体系;应当基于职业院校人文底蕴相对薄弱、专业人员缺乏的状况,借助行政手段,建立人、财、物、机构一体,融心育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实践概念自亚里士多德引入哲学以后便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意义。几千年来,无数哲学家把实践作为批判的工具来使用和构建自己的体系,但鲜有人探究实践本身得以成立的可能性基础。马克思在实践与生活的对立统一中把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为实践,并将其作为辩证法的物质载体,从而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希望之门。马克思的思想文本和现实生活是我们探寻马克思实践范畴当代意义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8.
崔景贵 《江苏教育》2023,(34):30-31
班华先生倡导教育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积极育人的实践中自觉地融为一体。以人为本、为学而教,助人自助、育人至上,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是班华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魂,积极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9.
10.
翻译活动的跨文化性和交际性决定了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需要伦理学的指导。首先阐述了翻译研究和伦理学的关系,然后梳理了翻译伦理研究现有的成果,指出伦理学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翻译研究可以借鉴伦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最终建立翻译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对关怀德育进行了概述,然后论述了医学生关怀德育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医学生关怀德育的实践思路,包括创新医学生关怀德育的理念、打造医学生关怀德育的环境、拓展医学生关怀德育的渠道、构建医学生关怀德育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宁本涛  樊小伟 《中学教育》2020,17(2):107-112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就“五育融合”的基本内涵、政策导向、理论探索及实践路径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元化非常关注激进和人文的问题。激进主义思潮起源于二十世纪初,长期在中国社会延续;激进主义影响了学术研究客观性和独立性,也影响了人文精神传统的继承。对此,王元化主张重新弘扬人文精神,呼吁现代知识分子要有"公共关怀"意识。王元化的人文思考,在当代中国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社会的发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在政治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在教学的同时注重渗透心育,下面就针对此话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五育之间并非各自为政、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都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心理层面以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组成的内在系统的发展、维持和修护,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心育体系就是要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科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重要媒介,也是五育落地的重要载体,探索实施全学科育心既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种模式创新,也是融合育人的一种有益尝试,更是转变高中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一种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的思想和感觉、行为和举止的方式。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具体表现为:人积极追求自由权利,彰显个体主体性,进行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生成的确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封建文化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代性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文章认为,对于中国人的现代性建构,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实施。  相似文献   

17.
王清华 《江苏教育》2023,(10):64-66
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施行五育融合,有利于提升综合育人能力。在实践中,学校必须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建立适切可行的组织架构,切实转变运行机制,从而提升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8.
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作为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一是实施协同计划,抓队伍建设,构建全员育人机制;二是实施引领计划,抓关键节点,构建全程育人模式;三是实施评价计划,抓五育并举,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在此基础上,着力抓课堂教学主渠道、抓队伍建设主要素、抓十大育人主环节,在推进“三全育人”实践路径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全力推进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正在做出深刻的变革以适应融合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变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做支撑。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正经历从“技术取向”向“文化取向”的理念嬗变,在共生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照下,融合教育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课程观。可通过培育教师“适异成长”的教育信念、制定全面且个性化的教育目标、设置学生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采取全体学生受益的教育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来建构“适异而育”的融合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要求切实加快推进劳动教育以及五育融合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劳动教育本体性定位由“独立并列”转向“融通综合”,彰显“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深化。德作为劳动的伦理之维,确证了德育引领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智作为劳动的现实规范,明确了智育夯实劳动教育之智识基准。体作为劳动的具身建构,论证了体育强健劳动教育之主体。美作为劳动的实践向度,明晰了美育协调劳动教育之全局。这种内生性的理论互关模式为明确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两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耦合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