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白”与对话式教育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式教育内含“独白--对话”之间的相互包含、循环再生的“生态”结构关系。对话式教育基本上是由作为片段的师生各自的“独白”链接、融合而成的。现实语境中存在两种“独白”:一种是实质为独断的“独白”;一种是个人言说之“独白”。不可将“教育中的′独白′”--概地隐喻为独断,否则便会将“教育中的′独白′”与“′独白′式教育”混为一谈。完全消解了“独白”的“′对话′式教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促进学生主体的确立和主体间性的生成,必须既倡导和强调“对话”,又鼓励和尊重“独白”,把包括“独白”在内的“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对话”与“独白”的必要张力中理解和构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2.
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独白”最早受批判于教学活动中 ,但“独白”更应被理解为传统教育的一种典型实践形态 ,本文从对象、方式、内容及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独白”式教育的实质 ,并秉承教育交往理念 ,希望用“对话”式教育来对“独白”式教育进行改革。本文对“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及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 ,希望完成教育理念 (从“塑造”到“交往”)、课程观 (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之后完成教育实践形态 (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周宁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6):119-123
“独白”的心理学遵循主客体二分法,把被研究对象化,表现为理性的独白、主体的自言自语和方法程序的独白。“独白”的心理学逐渐丧失了生活意义,研究被束缚在方法程序的壁垒之中。“对话”的心理学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对话的关系,生活意义回归到“对话”的研究当中。“对话”是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也是心理学重树在社会化和心理生活中的权威和地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哲学强调“对话”,但一般并不一概地否定和拒斥“独白”,相反,却认为作为个人言说的“独白”是“对话”的背景和基础,或至少互为背景和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背景、基础和条件,“对话”则无必要也无可能。真正的“独白”,其中包括科学经验的“独白”,是经历了内心“对话”的独白,是将“对话”情境内置于“思”、甚至内置于“行”而产  相似文献   

5.
现代哲学强调“对话”,但一般并不一概地否定和拒斥“独白”,相反.却认为作为个人言说的“独白”是“对话”的背景和基础,或至少互为背景和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背景、基础和条件,“对话”则无必要也无可能。真正的“独白”,其中包括科学经验的“独白”,是经历了内心“对话”的独白,是将“对话”情境  相似文献   

6.
“对话”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话语, 众多教育实践工作者正在积极地探索与践行对话式交往的种种形式。不过我们发现,“对话”中也出现了诸多“伪对话”景象,这难免会阻滞新课改的顺利推行。所谓“伪对话”是指,没有真正领悟“对话”的思想精髓,不是把它看作一种教育观,而仅将之等同于言语上的问答,貌似“对话”实为独白,与新课改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教育行为。本文旨在剖析“伪对话”的表现与实质,并由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期引起“对话”热中的冷思考。  相似文献   

7.
语言心理学家把“口头语言”分为“对话语”与“独白语”两个范畴.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将“对话语”等同于“口头语”,忽视了“独白语”的存在.语文教师对“独白语”的教学事实上一直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独白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其技能的习得难度事实上并不亚于“对话语”.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独白语”教学有其毋庸置疑的合法性地位,其教学价值应毫不含糊地、“高调”地确立.“独白语”教学的实施策略是多元的,可以从加强语料积累、设置专门课型、依托阅读教学、利用作文教学、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维度着手.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独白式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讲授,这种讲授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较为沉闷,没有活力。著名的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提出的“对话式教育”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取得了较高的评价。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是否认识到“对话式教育”的意义?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又有多大程度采取“对话式教育”?“对话式教育”与以往“独白式教育”相比有何优势?实行“对话式教育”要注意些什么?本文将着重对以上几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什么是语境?语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话语本身的环境。比如,句子间的关系、句子与段落、篇章的种种关系等等;另一方面是指由与意思表达有关的各种非语言因素组成的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场合、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对话双方的情况,即时间、地点、思想、性格、修养、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等。本文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非语言因语造成的语境。(有时也涉及语言因素造成的语境) 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话语的传达常常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也就是说,语境对话语  相似文献   

10.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独白”的地位。师生关系异化有其文化背景和知识论、认识论等根源。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师者“独白”的根基受到冲击,对话是师生关系从实然状态到应然状态的转变。新型师生关系在于拓展教育情境、传达师生“心声”,最终生成对话意义。  相似文献   

11.
提倡对话,并非意味着对独白的一味摒弃。相反,则是要在对“独白”这一既定模式的超越中寻求新的话语增长点,也就是最终要在对“独白”的超越中走向一种崭新的、豁然开朗之境界。  相似文献   

12.
李蓉 《宁夏教育》2005,(7):76-79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新课程中,对话教学已经超出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表现为多种教学策略。它不仅指师与生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文本、人与自我的对话。本文试就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和有关实施策略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3.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新课程中,对话教学已经超出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表现为多种教学策略。它不仅指师与生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文本、人与自我的对话。本文试就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和有关实施策略作一阐述。一、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及其过程(一)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阅读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沟通过程,对话是构成其过程的主要活动形态。“对话”从外在形式看,虽然与一般的谈话活…  相似文献   

14.
理性批判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话语是理性批判得以展开的场域,而话语真实是开展理性批判的必要前提。审视当前的教育之“说”,依然存在话语失真的现象,表现为教育学话语的范式化、教育学话语的意识形态化和为批判而批判。回归教育学话语的真实,就是要坚持话语的问题导向、坚持对话与交流的话语秩序、坚持话语的理智诚实和真理标准。  相似文献   

15.
叶飞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7-22,49
公共生活具有四个维度的公民教育功能:一是对话和理解的功能,促进公民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摆脱公民教育的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二是客我与主我的转化功能,促进公民的主我人格与客我人格的有效转化,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三是反思与批判的功能,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公共生活领域,推动学生的批判品格和批判能力的发展;四是理性与行动的功能,在增进认知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实践理性和行动能力,引导学生从"理念的公民"走向"行动的公民"。通过公共生活的四维功能,公民教育将更有效地建构自身的对话性、理解性、批判性以及行动性,最终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孙郁的鲁迅研究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话语方式。它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当代文化语境,思考并回应1990年代以后文化界、思想界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孙郁的话语方式经历了从独白到对话的演变。而这一切尝试都是为了探寻鲁迅的“原质”。由此.鲁迅被重构为一位追求个体自由的、具有平民身份的启蒙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文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虽然顺应国内外学术语境,注意到文学特征的整一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但它自身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文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纠缠、化约文学复杂微妙内涵等困境中。文章认为,应置身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中,并展开与当代审美文化的“交往对话”,以此推动中国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彼得·V·齐马在《比较文学导论》中以外部互文连接社会方言、语言情境、话语,从意识形态批判立场通过类型学、发生学研究建构对话的比较文学,突出意识形态批判在文学接受、文学翻译、文学分期研究领域的工具性作用,研究“地区间性”的多语文化生态下文学复调性、多语性、对话性和非中心性,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学派”多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技术理性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使教师愈来愈沦落为"技术工匠",教育活动也日渐深陷于技术化、机械化、知性化以及工具化等误区,丧失了心灵对话与精神沟通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分享的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师生交往必须超越"技术理性主义"的旨趣,摆脱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的束缚,回归于真正的对话性实践。师生交往的对话性实践需要围绕认知性的对话、伦理性的对话以及社会性的对话展开,使三者从分裂走向融合,形成师生之间真实的、完整的对话,避免虚假的、片面的对话。通过认知性的对话、伦理性的对话以及社会性的对话的整体建构,师生交往将逐渐摆脱"技术理性主义"的遮蔽,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教育意涵,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