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联海钩沉     
叠字在对联中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这种对联格式被称为叠字格。一般来讲,叠字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通篇叠字,另一种是部分叠字。 通篇叠字的,如杭州花神庙的叠字联和苏州网师园的名胜联。  相似文献   

2.
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时候,大家的话题集中到一副对联上。这副对联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一位老师说,这副对联上下联对仗不工整,上联运用了顶针,下联没有用。另一位老师说,改一下就行了,下联改成“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马上又有老师说,还是不行,这样改过上下联虽然顶针相对,但上联的“大肚”是偏正结构,下联的“开口”是动宾结构,又不相对了。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联之所以有诸多魅力,较多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其中比喻用得相对较多。因此,分析对联中比喻的运用,可从另一侧面理解为什么许多对联在写景状物、言情达意时那么准确、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4.
句式杂糅是指一句话两种结构形式纠缠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成结构混乱的病句类型。修改这类病句,可以依据上下的需要选取一种结构形式而淘汰另一种形式。句式杂糅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英语文章的写作与修改有很多种方法,从英语语篇间的信息结构及粘着性进行分析,是另一种途径,它可给初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是中华瑰宝,汉学明珠。化发达的国家都有诗歌、戏曲、散和小说,唯独中国还有对联。对联是汉字化结晶,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8.
对联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应对它,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谈:一、预演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对联题,是2004年高考语文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因其新,故题型单一(只有“对句式”)。随着考查的深入,考试的题型定会趋向多样化。笔者在教学中搜集整理出以下题型,以供学生演练。1.修改式。设题示例:鄂西山区有一个故事。有户姓卓的人家,大儿子娶媳妇,请一位乡间学究写一副对联,或许是招待不周,这位学究写下一副丧气的对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乡亲看了无不摇头,新娘下轿看了也很不高兴,幸亏她急中生智,毅然将上下…  相似文献   

9.
我作挽联     
挽联是对联的一种,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怀念、祭奠、肯定、褒奖感情。我保存的对联资料中,有很多名家和一般作者为名人和普通人作的挽联,其中佳作甚多,咏之再三,嗟叹不已。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历来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其中,有不少名联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材料。请结合以下对联和所学知识回答1~7题。  相似文献   

11.
何素舟 《广西教育》2008,(19):64-64
对联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它是用简练和优美的词句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形式、特点,引导学生诵读、积累,还要教给学生赏析对联的方法,品出其中的韵味。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文苑中,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或蕴含哲理,或点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摄取风情,极富诗意,又具画境。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全国卷三、全国卷四、上海卷、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都出现了新考点——对联,这对传统文化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写好对联,必须具备对联的有关知识,具体而言,对联有“三美”。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那就是各省献上的对联。这些对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品赏这些对联,不仅可以学到许多语文知识,更可以对伟大祖国的名胜古迹、从文历史、矿物宝藏等有一个了解。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4.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15.
对联,在语文课堂闪光彭阳县罗洼中学王凤刚对联──我国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别具一格,而且更能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几年来,我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用对联导人新课。用对联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一种新奇感...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对联深得人们的喜爱。不少作家对对联也是情有独钟,他们巧妙地把对联穿插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室联就是其中独特的一种。《红楼梦》中的居室联,皆非随手敷衍,而是有深意的,衡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在进入明清以前,主要是诗体文学,以诗歌为主流。诗歌文学中,对仗是一种最基本的修辞方式,后来由对仗这种修辞方式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对联。对仗是对联的核心要素,科举时期,对课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明清以后,对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对联大师。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教学中对联逐渐呈现衰颓之势。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增强,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又得到再认识,对联才又回到课堂。可是由于一段时间的间断,教师对对联的一些规则在认识上难免存在不一致,这给对联的教学和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只有更全面地理解对联的规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并丰富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对联即属对,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诗词歌赋都要以对联为基础。对联特征明显,不难学习掌握。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对联有感性认识,首先要求学生从所学过的诗文中,  相似文献   

19.
一、对联赏析题对联作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由于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对语言运用的严格要求,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好题型,倍受命题人的青睐。有的考查对联中蕴含的文学知识,有的考查其中的修辞方法;有的从修改方面来考查;有的从撰写方面来考查……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语文课改的实施,赏析对联题将会在中考语文试卷中频频亮相。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我国的特有化,它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官府有,民居有,商店有,寺庙有……。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官署的对联特别注意,因为当时的官员常常用此标榜自己的清廉爱民,公正无私,并以此取信于民。但也有借此欺世盗名的。有一位贪官在自己的官署贴了这样一副对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人在这副对联下面各添了几个字,这对联变成了: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对这位挂羊头卖狗肉的贪官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然而也有不少官员把对联作为自警自律、自勉、自策的标尺,让百姓监督评判。这些对联除个别的外,都是清代的官员和人写的。由于年代较近,得以保存下来。请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