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水浒传》这部小说,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封建时代,卫道者咒骂它“奸盗诈伪”(李开先《笑散》引);有识文人则冠之以“忠义”,说它“有《春秋》之遗意”(李贽《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发凡》)。今人则或称它“歌颂了农民起义”,或谓之赞美了绿林英雄,或责之宣扬了“投降主义”……观点分歧,莫衷一是。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将《水浒传》与《离骚》、《史记》等合称为“六才子书”,如果说这之中有比儒家“六经”  相似文献   

2.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一次休息时,毛泽东主席对贺龙说:“中国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看不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贺龙说:“没看过,不过我不是外国人。”毛泽东看着徐海东问道:“海东,你看过这三部小说没有?”徐海东说:“《三国演义》看过,《水浒传》也看过,《红楼梦》嘛,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没看过。”毛泽东笑着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毛泽东说过,《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当时农民起义,群雄割据,占了好多山头,最后汇集到梁山泊,建立了一支武装,抵抗官军。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  相似文献   

3.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籍贯,《梁书·刘勰传》记为“东莞莒人”。这“东莞”是指南北朝时期的“东莞郡”,“莒人”是谓其为“莒县人”。但近年史学界出现了两种新的说法:一是“日照三庄说”,二是“莒县沈刘庄说”。这两种新说法无疑是深化刘勰研究的有益探索。但笔者认为二说均不合《...  相似文献   

5.
关于《水浒传》作者有施耐庵说、施罗合作说、罗贯中说、山东罗贯中说,明中叶同名小说家说、罗著某续说、非罗非施说、、陆续完成说,综合研究这八种说法、陆续完成说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6.
在明清长篇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基本类似的典型形象。如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有诸葛亮、吴用、姜尚、徐茂公;粗鲁暴躁、大力勇猛的有张飞、李逵、程咬金、牛皋等。他们的类似性甚至达到了提起其中一人,令人马上想到其他几人的程度。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是:这种类似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种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以往也有人作过探讨,如章学诚《丙辰札记》云:“《演义》之最不可训者,《桃园结义》甚至忘其君臣,而直称兄弟。且其书似出《水浒传》后,叙昭烈、关、张、诸葛,俱以《水浒传》中萑苻啸聚行径拟之。诸葛丞相,生平以谨慎自命,却因有祭风及造木牛流马等事,遂撰出无数神奇诡怪,而于昭烈未即位前,君臣寮宰之间,直似《水浒传》中吴用军师,何其陋耶?”这种“脱胎”、“模拟”之说,在清代以来颇有影响,如,蒋瑞藻《小说技谭·引》说:“有谓《红楼梦》描写人物,脱胎《水浒》者,确也。宝钗似宋江,袭人、  相似文献   

7.
《史记》与我国古代小说韩兆琦《史记》有很高的文学性,这是人所共认的。其描写人物的成就之高,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超前的成熟、在《史记咄现之后,一直到唐代传奇出现之前的九百年间,没有任何一部作品的写人艺术能够与《史记》相提并论。有一位很有影响的评论家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黄人与《小说林》之关系有多种说法,以主编说影响最大。通过对《小说林》相关史料和黄人在《小说林》刊行其间的行迹的梳理,知黄人主编《小说林》的可能性不大。学界依循惯性思维,且受外界因素干扰,所得三种结论均不够严谨。黄人撰《发刊词》主要出于小说对“开民智”等弘扬“吾国文明”的重要性;撰写的原因,为受友人所托。黄人虽可能熟知《小说林》运作,但不是主编,而是“主要供稿者”。  相似文献   

9.
作为“六大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西厢》《水浒》与杜诗)”之一的《水浒传》,其作者系施耐庵、罗贯中,这是史实。17世纪的怪杰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人瑞,江苏苏州吴县人),最服膺施耐庵,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之右者。天...  相似文献   

10.
“蹄敫”补注云南云县一中金元中《促织》:“牛羊蹄各千计”,课文注:“意思是牛羊各几百头。蹄,就是脚,见《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只讲了“蹄”的意思,“”的含义没说。“蹄”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是“肛门”。《史记·货殖列传》:“马蹄千...  相似文献   

11.
“因文生事”是金评《水浒传》中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叙事理论史上有重要意义。虽然金圣叹没有摆脱“拟史批评”的影响,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水浒传》是金氏极力推崇的“才子书”之一,因此,“因文生事”与他的“才子”说有密切关系。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也强调了“文”是小说叙事的生命力所在,“因文”是小说叙事所遵循的潜在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一、孰为汝多知乎! 语出自《两小儿辩日》。课本注:谁说你多知呢?这是正确的。但又补注:“为,认为、以为”。就前后不一致了。(可能是参照了《辞海》的说法:“为,谓;以为”)实际上,“谓”是“说”义,怎么与“以为”同义呢?文中的“为”,即“谓”,可释作“说”。 “为”当“谓”讲,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早就谈到过。杨树达《词诠》说得更为明白:“为,外动词,谓也”。有例印证。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我国史书著作中的瑰宝,《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小说中的奇葩,二者看似不相关联,实则“藕断丝连”.《史记》中许多小说的特征已经初露端倪,且对于后世小说产生深远影响.《聊斋志异》便继承了《史记》发愤著书的理念,采用了纪传体的叙述模式,发扬了“尚奇”与“实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史记·晋世家》认为“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许多史学著作采用此说,使《史记》说一直是学术界主流说法。与《史记·晋世家》不同,《国语·晋语》记载“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一些学者认为《史记·晋世家》记载有误,应采用《国语》说,却得不到学术界认可。本文认为,《史记》所载重耳年龄有失,学术界应予以改正,《国语》说虽相对合理,然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关于重耳的年龄,学术界应以存疑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15.
一个敢作敢当的人物,常会胸脯一拍,说话掷地有声:“三更不改名,四更不改姓。”或者换一种更为”流行”的说法:“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看惯旧小说的读者,大概都很熟悉这种口气。《水浒传》中的杨志便是这样说的:“洒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青面兽杨志的便是。”  相似文献   

16.
传记,它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史的记传性散文,它的形成不会晚于秦汉。乔象钟等人在《中国古典传记·前言》中说:“传记文学的正式登上舞台是在西汉中叶的武帝时期。”这显然是将《史记》的问世同传记文学划上等号。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至司马迁的《史记》产生以后,我国正式出现了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若把《史记》的问世同史传文联系起来说“正式出现了”,那还不失为一说。不少人认为“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传记或类传记文也始于《史记》那就失诸偏颇了。史传应属传记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罗贯中名本,钱唐人,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他做的小说很多,可惜现在只剩了四种。而此四种又多经后人乱改,已非本来面目了。——因为中国人向来以小说为无足轻重,不似经书,所以多喜欢随便改动它——至于贯中生平之事迹,我们现在也无从而知,有的说他因为作了水浒,他的子孙三代都是哑巴,那可也是一种瑶言。贯中的四种小说,就是:一、《三国演义》;二、《水浒传》;三、《隋唐志传》;四、《北宋三遂平妖传》。《北宋三遂平妖传》,是记贝州王则借妖术作乱的事情,平他的有三个人,其名字皆有一“遂”字,所以称“三遂平妖”。《隋唐志传》是叙自隋禅位,以至唐明皇的事情。——这两种书的构造和文章都不甚好,在社会上也不盛行;最盛行,而且最有势力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司马迁《史记》断限的推断虽有数种说法,但从与司马迁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出发,从《史记》断限与成书的关系上推考,《史记》的断限应该是“太初”、“麟止”为《史记》的定稿之年。  相似文献   

19.
儿子九州今年8岁,在县城读小学二年级。他聪明伶俐,小小年纪不仅基本能读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书,还为这些小说中的人和事写出60多首“打油诗”。受“百家讲坛”影响,他最敬爱岳飞和关羽,竟为岳飞一人写出4首小诗。  相似文献   

20.
李霭 《青海教育》2006,(7):42-42
优秀古典小说《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个性鲜明,特征突出。正如金圣叹所言:“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较之《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水浒传》成就更高,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典型向个性化典型过渡。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为人们击节称赏的名篇章之一。在这一章中成功地刻画了这一封建统治集团的依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