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诗经>研究中,最早批评<毛传>、<郑笺>的是欧阳修的<诗本义>,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对毛、郑字词训诂、章句解释等方面,同时对<郑笺>的以礼说诗、谶纬怪妄和改字为说也着力批驳,从而开创了<诗经>研究的新局面,并与对<诗序>的批评一起,开启了宋代<诗经>研究的疑古思潮.  相似文献   

2.
敦煌《诗经》残卷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敦煌<诗经>写卷与传世本相校,在文字、章句、卷数诸方面都有不同.本文综合前人之说,通过大量具体的例证,证明敦煌写卷或能发古义之沉潜,或能正今本之讹脱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之前一直和<礼记>同治.到了宋代,<大学>才被单列出来独自成书.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但现在所见的朱熹<大学章句>已改变了原貌,<大学>的面貌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各个时期对<大学>的研究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论及孟子诗学在汉代的影响时,往往仅从诗学发展角度来探讨其影响.然而通过对赵岐的<孟子章句>中的章指设置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可见,<孟子章句>的整体设置与孟子的"以意逆志"思想存在着密切关联.这不仅反映了孟子诗学观点在汉代影响之广泛而深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赵岐<孟子章句>中篇章设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来自民间街头巷尾的谈说,讲述的很多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某些篇章不可避免地带有淫秽色彩.而<诗经>在汉代被奉为经书,以致后代学者牵强附会之处甚多,不能正视其中的色情成份,歪曲了<诗经>的本来面目.为了揭去蒙在<诗经>头上的层层面纱,直接从<诗经>的字词入手,来分析其中的某些词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305篇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写成书.<诗经>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而对<诗经>中缺"楚风"的深层原因的探讨却莫衷一是.深究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要想探求出<诗经>中"楚风"缺失的真正原因,就要客观地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诗经>形成期的楚地歌谣、音乐发展情况以及楚周政治、文化关系来着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经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举行,大会提交论文150余篇,主要从"<诗经>学史研究"、"<诗经>文化研究"、"<诗经>文艺学研究"、"<诗经>名物训诂与注疏研究"、"<诗经>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诗经>学"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是近年来<诗经>研究新成果的全面展示,并预示了未来<诗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笔者试图通过对<诗经>中描写爱情婚恋内容的诗篇做一重点分析,来解读<诗经>中男权话语,揭示出当时男权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10.
<诗经>肇启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对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影响深远.而逮及有宋一代,宋词对<诗经>多方面取法,或沿用<诗经>的题材,或化用<诗经>中的句意.通过汲取<诗经>的营养,宋词绽放更为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翻译的历史来看,<诗经>翻译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为首者乃文字训释和题旨训释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明确<诗经>翻译的难题所在,对<诗经>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代以降,关于<毛诗序>的存废之争不断.但<诗经>研究界在批评<毛诗序>遮蔽了<诗经>"本义"的同时,又以<诗经>"本义"遮障了重新发现<毛诗序>诗学价值的目光.从现代阐释学和寓言诗学的视域看来,<毛诗序>已经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并具备有效的寓言化阐释策略.但是<毛诗序>的寓言诗学仍然带有明显的形式上的粗糙.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术史上,闻一多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对<诗经>做了综合研究.他在研究中,以一个诗人、艺术家独特的眼光,从构图美的角度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和优美意境,揭示了<诗经>的本质特征--审美特征,取得了卓越成就,为<诗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了<诗经>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皮日休尊经重道,奉<诗经>文本为圭臬,这与晚唐时代特征有密切关系.受人生经历影响,他在引论<诗经>时部分反对<毛传>,坚决反对<孔疏>,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诗经>阐释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诗经>在周代是入乐演唱的乐歌,从<风>、<雅>、<颂>的分类到<诗经>的存在形式都说明了这一点."诗"和"乐"相结合,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儒家用诗传统的影响,以及周代雅乐的消亡,<诗经>的音乐特色逐渐消失,歌词内容的政治道德伦理意义日渐突出,<诗经>成为了一部政治道德的寓言.  相似文献   

16.
<诗经>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而<孟子>中引用了不少<诗经>的诗句.孟子对<诗经>的理解大多不顾及诗句的本义,而是由自己的观点随意阐发.他的理解有些是符合事理的正解,但也有不少误读的成分.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孟子好辩的性格以及他独特的解诗方法,当然也有<诗经>语义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7.
以丰、镐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是<诗经>发祥地,因为<诗经>大部分歌诗在这里产生和最初编集,而且使用这里通行的雅言和正乐;东部的洽川是<周南>的早先采诗之地,产生在这里的<关雎>是中国爱情诗之源,<诗经>中不少作品与这里有关.洽川保存着众多的<诗经>文化遗迹,诸如古迹、民间传说、建筑、地方乐舞等等,处处散发着<诗经>的乡土气息.应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诗经>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二南"的时代、地域,对古序注以及有关诗篇也应再作研讨.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由于<诗经>婚恋诗多用比、兴,诗义隐晦不明,古代学者又多刻意求深,比附经义,故历代学者对<诗经>婚恋诗的解释分歧最大最多.欲准确读解<诗经>婚恋诗,首先要论世知人,了解<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以便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以便正确地解读作品.<诗经>婚恋诗的创作时间长、地域广,存在多种婚姻形态与婚俗,而婚礼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婚姻形态的影响是不同的;<诗经>婚恋诗中多用比、兴,存在许多性爱隐语.读解、评价<诗经>婚恋诗要考虑这些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望文生义,以偏概全,也不能刻意求深,过度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中国意象诗的源头是<诗经>而非<离骚>.<诗经>中许多诗篇意象丰富,"比""兴"手法的运用,决定了<诗经>中大量意象的产生.尽管从中国意象诗的漫长发展历程看,<诗经>意象还仅仅处于原始发育期,但其中一些诗即便和现代意象诗的代表"朦胧诗"相比,也毫不逊色.正因为<诗经>意象具备了高度象征性、主观性等古典诗歌意象的诸多特征,才使<诗经>具有生动形象的图画美、蕴涵深广的意趣美、回味无穷的含蓄美,散射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弄清这一点,对疏理中国意象诗的历史流变,深刘认识<诗经>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