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2.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3.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创作的结晶,其中风土人情诗达三十余首,鲜明地体现了夔州当地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杜甫歌颂了夔州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描述了夔州民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批判了当地的恶俗陋习。然而在批判的同时,更多地谴责了不体谅人民的大小官吏,饱含了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5.
杜甫客居夔州不到两年(大历元年春——大历三年正月),而所作诗歌竟达四百三十多首,这充分说明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生活中的丰收时期。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杜甫夔州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生了不少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大型组诗与长篇。如“伤时盗贼未息”,而怀八公忠勇报国与  相似文献   

6.
乾元二年(759)前后,由于社会态势的恶化和个人政治上的失意,杜甫产生了归田的念头。从大历元年春(766)至大历三年(768)初,杜甫在夔州尝试归田,但最终未能完成人生的转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归田生活方式与杜甫固有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态度相左,遭到其内在的价值系统的抵制;二是杜甫对夔州独特的文化形态缺少基本的认同,社会顺应不良;三是夔州混乱的治安状况使杜甫不能安心生活。  相似文献   

7.
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本是杜甫人格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安史乱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万般无奈的杜甫只能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几乎都打发在巴蜀一带。随之而来的贫病、饥苦、流离以有寄人篱下的勉强过活使本非悲观主义的杜甫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悲苦的一面。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垂老的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思乡恋归、忆昔怀旧,苦心经营的夔州山水景物诗,还有部分作品中流露的希求栖身佛教的念头,都显示了经历太多磨难的杜甫在垂老之年沈厚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8.
封野 《文教资料》2008,(35):4-5
杜甫在夔州尝试归农自给,东屯农事是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杜甫在东屯主要经营自家的私田,同时接受夔州都督柏茂琳委托,代为照看东屯的公田.杜甫东屯督耕不是官府赋予的权力或义务,而是属于私谊行为.官府在东屯公田的管理者不是杜甫,而是杜甫在诗中几次提到的行官张望.  相似文献   

9.
读杜甫夔州诗,我们会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江山形胜和风土人情的。它们有的歌唱夔州的自然山水,有的凭吊夔州的古迹名胜,有的记述夔人的衣食住行,有的谈论夔州的风俗人情:这些诗篇宛若一幅幅色彩斑斓、风格奇瑰的三峡山水图和夔州风俗画,既令你在赏心悦目的名山胜水中流连徜徉,也让你在奇幼绚丽的殊风异俗中冶情陶趣,还使你在深沉厚重的历史长河中太息沉思。它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风貌。因此,研究杜甫夔州诗的山川形胜和风土人情描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五排诗《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是杜甫生平最长的一首赠友诗,长达一百韵,总计千字,洋洋洒洒。全篇叙议谨严有章法,书写挥洒自如,对仗精密而工整,用典繁多且讲究,笔力惊人,气势磅礴。它是杜甫夔州诗中的长篇巨制,风骚独具,在杜甫五排创作中属佳篇,展示了诗人晚年"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11.
杜甫在夔州只住了一年零九个月(766四月—768正月)就搬了几次家。他究竟搬了哪几个地方?它们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又为什么搬?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研究杜甫在的夔州的思想和生活不无意义。历来注家已作过许多有益的考证,但也有一些可能由于对白帝城和夔州一带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缺乏实地调查研究,故难免偏执一说,或人云亦云。这自然与年代久远,缺乏实物资料(如陆游在东屯高斋见过的“大历中故券”)分不开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杜甫的诗作入手,结合夔地的具体环境来进行探讨,作  相似文献   

12.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13.
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年的禅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年的禅宗信仰谢思炜有关杜甫的禅宗信仰,清代钱谦益及近人郭沫若、吕、陈允吉等续有考辨论证。杜甫在晚年所作《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中说:“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信仰企向。由于当时禅宗南北宗之间的法...  相似文献   

14.
生与死的尖锐冲突形成杜甫夔州诗的深层结构,赋予它生命体验的独特色彩:嗟老叹病的诗作,隐含着一种生命凋零的深切哀恸;絮叨琐细的生活诗真切流露出迟暮人对生的贪恋。杜甫反复在诗中咀嚼生命的痛苦,主要是因为壮志未酬,其仁政的理想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写作于夔州的《秋兴八首》是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评论《秋兴八首》者大多从思想、艺术两方面入手。夔州时期是杜甫论诗思想的深化、成熟期。考察杜甫此期论诗思想的转变轨迹以及这种转变对律诗创作所产生的思想、艺术的影响,就可以从诗论的角度深刻探讨《秋兴八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7.
诗城朝圣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8.
回忆与升华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