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勇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1):113-11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地理解社会个体的和谐。和谐社会个体的含义为个体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个体的标准表现为富足协调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高度完善的文化素养、健康的人格结构。和谐社会个体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培育公平的价值实现环境。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不但要有强壮的身体,高素质的文化,更要有一颗文明、善良的心灵。所以,中小学生学好《文明礼仪》是时代的需要。同时,又是中小学生以后的做人、人与人的沟通、和谐社会的建立、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中小学生对礼仪有深入的认识,更要切实体现在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实现社会公正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现阶段,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彰显,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现实国情,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社会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提出了公平的原则是: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民,给予不同的人以同等的机会,是最少受惠产生最大限度的认同感。阐述了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强调公平必须通过社会权利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离不开和谐型意识形态的指导。正确认识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地位,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具体说来,和谐型意识形态在实现个体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必须把社会公平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对当前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分析入手,提出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着重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社会心理状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影响。社会和谐是心理和谐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而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标志和最高层次,促进社会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实现和谐社会,需要改革完善社会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社会心理和谐创造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加强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宣传,分类指导,关注易感群体,建立健全全民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国民积极心态,建立社会心理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维持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本文以社会公平为切入点,探讨分析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和不足。因而,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维持社会持续稳定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基本内容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体育的社会和谐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庄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2):135-13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奋斗目标,它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体育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怎样构建体育的社会和谐这一研究命题伴随着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日渐浮出水面·体育发展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体育的发展,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进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育的社会和谐就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作为社会个体自身的和谐,没有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两期并存的特殊阶段,倡导利益和谐尤为必要。因为,利益不仅是联结社会成员的纽带,而且利益的主观需求和客观实现之间是否均衡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尺。因此,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而言,致力于利益主观需求与客观实现之间的动态平衡,消解利益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打基础的,是为过渡到和谐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上做准备的,实现和谐社会才是目的。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又为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个体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基础。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辩证的统一体,社会和谐是基础,和谐社会是目标。和谐社会的实现是有阶段性、层次性的。全社会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条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认知: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认知是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的核心是社会心理信息如何加工及其潜在机制.社会认知研究曾出现过"冷""暖"两种基本取向,其隐喻也经历了从把认知者当作"朴素科学家",到把认知者视为"吝啬认知者"再到把认知者当作一个"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的转变.社会认知领域主要对刻板印象、社会态度、社会偏见以及社会歧视等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了研究.必须要规避或消除这些消极的社会心理现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消除社会偏见;增加群体之间的接触和沟通以克服刻板印象;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以消除社会偏见;消除社会冲突以形成积极的社会情绪;完善社会制度以消除社会歧视,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社会在中国曾被称为“市民社会”,并且沿用了黑格尔的批判,对公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存在严重的忽视。事实上,在开放性的工业社会条件下,公民社会正可以成为市场经济下自主、个性道德观的培育空间,同时为推动民主政治和公民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创设平台,特别是对今日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从生活方式上改变熟人社会的状态,为公众的日常生活注入普遍性内容;另一方面它倡导理性、平等的交往原则,可以化解社会冲突和对立,通过催生公民道德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协调的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从劳动关系生成的市场环境入手,从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博弈对比力量出发,通过政府、劳动者、用人单位及工会组织各自发挥主规能动性,这样才能变为现实。劳动关系足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它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从内容到实施作了十分精辟的分析和阐述。我们领会包括了社会平等、政治民主、经济富裕、文化先进、教育发达各个方面。和谐社会要求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教育和谐。和谐教育既是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对于和谐教育一般有两种角度理解:  相似文献   

17.
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但彼此之间又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包括保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心理学出发,这三方面的工作除了物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些努力能够被个体准确感知和把握。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领域包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对个人成长与成功的研究以及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解决和处理好我国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那么,究竟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并更好地解决这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理念,它的提出对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人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和谐社会理念,提出个体素质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基,提高个体素质既是人自身的需要,又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在此基础上阐明教育应担当起提高个体素质的重任,从而促进和谐社会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价值创造与新型文明的培植过程.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决定了教育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理性审视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实现教育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