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勾勒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这样一首质朴、清新的词.如何才能教出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让古诗词散发迷人的芬芳?重庆市两位特级教师刘云生、傅开国先后执教过《清平乐·村居》,他们上出了不同的味道.展示了不一样的精彩,正所谓“浅吟低唱皆因情,万紫千红总是春”。  相似文献   

2.
<正>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3.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下课外古诗词第8首【教学设想】《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李煜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之后,昔日的皇帝如今已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如何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并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古诗词教学的的一项重要目标。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对古典诗词这种特殊文化载体的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仅满足于学生会背、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较浅的层次。那么如何利用好古典诗词这种传统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情不自禁走向传统、走进经典,如何教出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来,窦桂梅《清平乐·村居》则给了我们较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仇海平 《现代语文》2008,(10):34-34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音乐,为古诗词赋予歌唱艺术生命,让学生在音乐中识记作品、感受作品,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应紧扣课程设置目的,以培育学生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的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应强化文学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应注重对作品的赏析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应突出对学生感悟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唐诗宋词是我国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而许多教师在教学总结的时候,也都感叹"诗词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讲解起来最为困难,学生的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而自新课改以来,广大一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推进了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笔者在此结合具体课例,简要谈谈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应用。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全面锻炼和考验学生审美情趣和情感认知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而古典诗词更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4,(2):43-43
正2013年10月19日,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2013年,《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掀起了全民对手写汉字的重新审视。与汉字有着紧密联系的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好诗词》借用电视手段,为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诗词欣赏体验。  相似文献   

9.
许伟丽  刘杰辉 《山东教育科研》2014,(13):F0002-F0002
中国古典诗词典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酝酿和发展的产物,是世界人民兆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频繁,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0.
张群 《新教师》2020,(3):34-35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华夏民族光辉的历史。统编教材中增加了古诗词比重,意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当前教学中,这一理念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践,其中古诗词朗读教学便是典型代表。本文以浙江省特级教师祝贵耀关于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四首送别诗的教学实践为范例,旨在阐明古诗词朗读教学的现状,突出以趣而读的方式与过程,探索古诗词朗读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1.
"和任何事物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其不足。"针对当下"国学"依旧火热的现状,11月3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阐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思考。当日,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作为嘉宾与袁教授形成精彩的互动。虽已81岁高龄,但他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仍然神采奕奕,充满激情。他对中国的教育、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