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者》中的女主角汉娜,作为纳粹集中营女看守,在众多被迫害的犹太人面前,她是一名施害者。同时,作为一个文盲,她在无知的情况下成为战争的参与者、纳粹罪恶行径的执行者,她也是纳粹德国下的受害者。此外,为了维护作为一个文盲的尊严,汉娜采取了一些偏激的行动,自己最终成为了这些偏激行动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2.
林淼 《文教资料》2014,(13):19-20
德国侦探小说家本哈德·施林克在长篇小说《朗读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的汉娜形象,叙述了一名文盲女子汉娜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本文以文本为核心、以时代背景为依据、以总结归纳概括的方法,从家庭、社会、个人三方面出发,力图多层次多角度、清晰明了地阐述汉娜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一部长篇小说,爱情与离别、罪行与忏悔、道德的困境和法律的悖论,深嵌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等待读者的深思和阐释。8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用动态的影像世界阐释了对纳粹发动惨无人道战争的质询、汉娜和米夏之间一段忘年之恋,更着重塑造了汉娜这一进行灵魂自我救赎的道德自觉者的形象。本文就以汉娜心灵的衍化过程,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汉娜这个艺术形象,看汉娜是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价值、挽回做人的尊严,实现自己的灵魂救赎,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4.
德国作家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通过15岁少年米夏与37岁少妇汉娜的一段畸恋故事,叙述了两人费尽心机掩盖事实但内心又痛苦挣扎的心路历程,以隐喻的方式揭秘了德国父子两代人各自对待奥斯维新集中营纳粹的不同心态,提出了德国人如何看待和反思纳粹历史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以小说《朗读者》文本本身的结构为线索,跟随女主人公汉娜的成长历程,集中探讨她是如何从一种"无思"的状态逐步走向自觉的忏悔,解读朗读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唤起汉娜对罪的意识,对忏悔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朗读者》中的汉娜作为集中营的看守,无疑是有罪的。但是,汉娜并非十恶不赦的恶魔,她也有温情、柔软、细腻的一面。汉娜之恶是由于无知、不思考造成的平庸的恶,也与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外部环境有关。在集体之恶中,个体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罪责。米夏·伯格对汉娜的复杂情感反映了战后年轻一代对于父辈罪责的看法。小说中的朗读,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国法学教授,推理小说家本哈德·施林克在小说<朗读者>中通过给读者展开一段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包括爱情在内的多层次的主题.在令人震撼的爱情故事主线索下,呈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纳粹统治的德国人对待历史的沉思和反思;探讨了爱情与罪孽,情欲与道德.故事结局以曾经是文盲的女主人公的自尽提出了小说自身也一直在询求答案的另一个主题,那就是:在自尊与生命面前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8.
Movie palace     
杨琍琼  惟炜杰  许倩  Tei 《音乐世界》2008,(10):60-61
对于汤姆来说,生活就是如此地美好。他性感、事业有成,在女人堆里更是无往不利。而且他还深刻地了解到一个事实:即使全世界都背叛了他,好朋友汉娜也会站在他身边。这次汉娜出公差,要去苏格兰6个星期,直到她踏上了另一片国土,汤姆才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汉娜的生活,是多么地空虚。于是他下定决心,只要汉娜一回来,他立马单膝跪地,把她娶回家。可是真的到了汉娜回国的那一天,汤姆才知道汉娜已经和一个英俊富有的苏格兰人订婚了,而且两人打算婚后就定居在苏格兰。当汉娜请求她唯一的朋友汤姆做她婚礼上的"伴娘"时,他也只能不  相似文献   

9.
2000年3月,一只手提箱来到了一个小博物馆——东京大屠杀教育资源中心,箱子上用白色油漆写着“汉娜·布莱迪,1931年5月16日,孤儿”。参观的孩子们很好奇,汉娜是谁?她遭遇了什么?她还活着吗?让我们顺着《汉娜的手提箱》穿越到1939年,来到捷克斯洛伐克的麦期托小镇。汉娜长着一头金发,可爱的圆脸上,蓝色的大眼睛清澈、明亮。汉娜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家里经营百货店,住在  相似文献   

10.
我的女儿亚莉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名叫汉娜。不过,她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因为一点小小的误会,亚莉还以为汉娜瞧不起自己呢。汉娜是这个学期新转到亚莉班里的孩子,所以亚莉和她的朋友玛丽娅都主动向汉娜表示友好,她们想让汉娜觉得自己是受欢迎的。"妈妈,您瞧汉娜奇不奇怪。今天下午,我告诉汉娜明天放学后,有好多同学都会聚在一起玩儿,我问她愿不愿意一起去。可是您猜怎么着?"亚莉问我。  相似文献   

11.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同一个世界、同属一个地球村的今天,已成为社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掌握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帮助英语厌学者提高英语水平是责无旁贷的。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亲历者、见证者与书写者,在其客观冷静的笔触下,纳粹惨无人道的奴役、屠戮与集中营"囚犯"的境况与创伤得到一一呈现,纳粹施害者的身份在根本恶与平庸之恶之间呈现出多维面向,莱维在多部小说中深入探究与批判了纳粹施害者暴力行径背后德意志帝国极权主义之恶与人性本恶。作为知识分子与人文者,莱维在仇恨、理智与反思中对施害者实现了宽恕的难能之能。  相似文献   

13.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施林克于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之所以冲破国界、跨越种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和共鸣,除了其呈现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畸恋之外,还蕴含了大量发人深省的伦理道德现象。本文尝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观照《朗读者》,分析女主人公汉娜人生轨迹中的种种伦理困境,揭示她的伦理选择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挖掘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14.
乌苏娜是一个孤独者,同时也是悲歌者,而造成她这样一种命运的原因就在于她个人性格中强烈的超越性:不愿安于现状,不愿与现实生活妥协。我们从乌苏娜的语言和行动中不难看出她的勤劳、睿智、能干和执着。她的一生虽也有过迷惘和无助,可毕竟都坚强地一路走过。只是她的这种超越性是个人主义的,并没有扎扎实实的现实基础,这就注定了她的终身孤独,而当这样一个孤独者由于其性格的超越性仍不断奋斗、不断前进的时候,这样一个过程无疑就是一首呜咽的悲歌。乌苏娜没有逃脱掉这样的命运,于是便成了超越中的孤独者和孤独中的悲歌者。  相似文献   

15.
尊严的救赎     
弥撒  米子 《高中生》2009,(15):68-68
为了守住一个秘密,你会走多远?这是电影《朗读者》的宣传语。电影中的女主角汉娜愿意付出最大的代价,她宁愿承认自己没有犯下的  相似文献   

16.
李双芹 《现代语文》2009,(6):148-150
电影《生死朗读》以德国纳粹党卫队警卫汉娜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纳粹时期犯了“平庸的恶”的普通人所可能拥有的两种救赎方式,一是自我的心灵净化;二是他者的审判与改造。其中,不公正的审判并不利于我们看清真正的罪恶,也无益于挽救一个曾经堕落的灵魂。只有理清了恶行的根源,宽恕才有可能,作恶者的灵魂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17.
巫婆汉娜     
1.有个巫婆叫汉娜,她住在树上。2.她很丑,不过她可是一个好心的巫婆。3.一天,汉娜正骑着扫帚在天上兜风。4.“我来帮你!”5.汉娜念动咒语,她突然从天上飞速掉下来。6.咚! “哇,什么东西这么重?”  相似文献   

18.
杨远威 《考试周刊》2010,(24):37-3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茜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长期以来,众多学者认为她扮演着施害者的角色.是邪恶和腐败的化身,代表着腐朽堕落的美国梦的本质。但是如果从小说写作的消费社会大背景,以及黛茜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遭遇等方面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黛茜并不是施害者,相反.她是消费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9.
<正>汉娜是个和你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她有一头名叫卡罗琳的长颈鹿、一只名叫查理的猫,还有一个经常出差在外的海洋学家爸爸。汉娜喜欢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思考。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她的漂流瓶来进一步认识她吧!  相似文献   

20.
德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并不长,它是在东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不过一千余年,但有九百多年处于一个分裂、割据的状态,直到1871年普鲁士最终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德国特有的国情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具有非典型性的民族主义。汉娜.阿伦特的民族观认为,在典型性的民族国家里,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是对立的;在德国这个非典型性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却能在一起共同作用,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对纳粹上台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