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家和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通过比较研究来深入探讨中外(主要是中西)古代历史文化内在结构的异同,其学术方法以宏观的史学理论探讨与微观的经史文献考证的结合与互济为基本特色.他认为:在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之间,历史研究方法中文字之学与哲学思考之间、内在理解与客观分析之间、逻辑论证与历史论证之间,比较研究视野中历史的同与异之间、一与多之间、可公度与不可公度之间,有着某种结构和张力关系,历史及历史研究的发展都是在这种关系中实现的;历史研究还要求史家必须秉持对历史的敬意,这敬意内含着尊敬和肃敬两个方面,其间也有着结构和张力关系,只有把握好这种关系,史家的人格才能建立起来,历史研究才能进步.这是他半个多世纪学术研究和思考的理论总结,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在历史研究中的生动体现,在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认为当前在教育和学术领域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不利于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尤其不利于培养严谨刻苦、求真务实的学风。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先生的治学精神、治学经验与治学方法,以为广大学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芝联先生不幸于今年五月仙逝,噩耗传来,学界不胜悲痛。张先生是学贯古今、融会中西的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对法国史、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尤大,功名卓著,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史学有没有历史理论?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起,从那时起就一直困惑着许多史学工作者.2011年,经过15年努力,我校瞿林东资深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一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系统而深入的回答.该书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全书三卷,130万字,对先秦到清代中叶的中国古代史学做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工作,探寻并展示中国古代史学中历史理论发生、发展和繁荣的轨迹.目前所知,这是国内以"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为题的第一部著作,毫无疑问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通读全书,深受教益,特别是书中关于某些问题的讨论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对一些历史理论问题的思考有所进展,篇幅所限,仅撷取两点于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白化文先生的讲话要点为纲,借助相关文献和观点,评论、扩展、充实和完善了相关论点,从材料的积累,问题的发现,学习的要领,思考的路径,交流的作用,参与的意识,入学的目的和导师的选择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研究方法的要旨和学术之路的磨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融会贯通是学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国际知名的新加坡华人修辞学家郑子瑜于2008年6月仙逝。他在黄遵宪研究、文学批评及中国修辞学史等诸多领域均有众多创新。他的创新道路、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如:勤奋苦读与独立思考法、瞄准薄弱环节攻关法、实证法与考证法、文学与修辞学结合交融法等),均给我们带来众多启示,他的创新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刘中树先生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学者、教育家.他致力于鲁迅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及源流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和东北亚区域文化研究等,在诸多方面获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广泛影响,也造就了其守正创新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8.
谈学报与高校学术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是学术性组织,学术文化是高校的高层文化,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学术文化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校学报作为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学术新人、推动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在高校学术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报只有通过学术研究与学术创新、通过自身的学术规范建设引导和促进高校学术研究规范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术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现代化新论》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作为前后连贯又自成一体的两部世界专著,其出发点是把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来研究的,充分展示了罗荣渠先生世界史新史观和宏观史学思想,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颇富启发意义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大大推动了史学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衡中的质疑和评论,绝大多数是善意的和好的,其中,有反映中国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创新的宏观问题,有对当前普通高中教育使命的叩问,有对眼下高考改革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也有对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思考,同时也有对衡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王学典 《教育》2011,(30):55-57
<正>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中,顾颉刚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大师。"古史辨派"将与"乾嘉学派"一样,作为古典学史上一个特殊段落的标识,永远载入中国学术史中。对于人文学界来说,20世纪不但以"疑古"发端,还以"走出疑古"来宣告自己的结束。去今最为遥远的上古史,竟纠缠了中国学术界整整一个世纪。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以顾颉刚为领袖的"古史辨派",实际上已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不可绕过的巨大存在。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几年,对杨义先生的多篇学术访谈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赵稀方关于治学轨迹演变和治学问题的访谈(载《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杜悦、邵宁宁关于"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访谈(分别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6日、《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袁盛勇关于"重构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的访谈(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安文军关于材料、视野和方法的访谈(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李思清关于人文学"返本创造论"  相似文献   

13.
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研究生个体为视角深度访谈了24名研究对象,依据扎根理论,确定了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三个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导师因素影响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建议从创新研究生招生制度、完善研究生导师制、优化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营造有利的学术环境来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同时也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时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对英国的学术思想、法国的学术思想、日本的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从而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李大钊也成为五四时期研究外国学术思想的先驱。由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努力及其与外国学术资源的关系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创建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水平的背景中进行的,体现了多元借鉴与学术传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作为跨世纪中国比较教育思维原则,立足学科理念与学术创新两大研究基点,确定适应与超越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是我国比较教育与世界比较教育对话的基本学术立场。  相似文献   

16.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之余,应搞点史学研究,以收研教相长之功效。史学研究的选题,既要考虑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也要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史料的搜集,要重视第一手资料的发掘,并进行细致的考证,去伪存真。论点的提炼与论文的写作,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文字的表述,务求准确、规范、简洁、生动。  相似文献   

17.
罗尔纲与史学研究会同仁在研究、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成为他们潜心治学的巨大动力,化为学苑中丰硕的研究成果。考察罗尔纲与史学研究会成员的学术交往,有助于现当代史学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学术研究中涉及价值判断的部分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不同的观点,但依据既定标准得出结论时,不能违背基本的事实,这是历史意识的起码要求。由于社会转型和意识形态变革,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目前处于调整时期,面临着创新的压力。这时的宏观研究和学术创新,更需要谨慎。要重视材料的鉴别,发现中国式的问题,使创见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从本体、学科、文化和发展特征入手概述学术英语写作中引语研究的现状,基于此从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不足和展望。研究发现,相关研究着眼于专家作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引语使用;以自建语料库为基础、访谈为辅;从人际功能着手聚焦引语的功能分类和评价意义表达。今后的研究需区别对待不同阶段英语学习者引语使用特征,并在引语提取的自动化程度、语料文本的认知思辨、理论视角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做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