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想起来,总觉得那一幕很有意思,很耐人寻味。那是在秋田市一条背街的酒楼上看到的一幕。1982年夏天去秋田魁新报见习,赶上了日本全国有名的民间节日一竿灯节。8月1月晚上,秋田市万人空巷,宽阔的山王大街流光溢彩,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2.
《冈谷市民新闻》是日本多如繁星的地方报之中,一颗小小的闪亮的星,一家活跃在最基层的地方小报。人们形象地称这类报纸为“豆新闻”。冈谷是日本长野县的一个小市,人口只有6万。但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小巧玲珑,风景很美。春季樱花如绯红的云;夏季满山绿树,一湖碧水;秋季枫叶如丹;冬季山头复盖白雪,湖面平滑如镜。小市不但风光如画,还有一段特殊的历史。它是电影《野麦岭》描写地方,冈谷就是昔日的野麦岭。缫丝女工曾在这里洒下过斑斑血泪。今天,缫丝工厂已由战前的上千家,减少到只有儿家。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制造工业,有东方的  相似文献   

3.
那一年访问朝日新闻社,中川升三先生送我一本“谈合”合订本。中川先生是朝日新闻社会部部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同中川先生见面是匆忙的,他象是战场上正在指挥冲杀的将领,匆匆地从楼上跑下来,回答了我提出的一些问题,送了我一本“谈合”合订本,又匆匆地跑回了“指挥部”。如今,中川先生的音容在记忆中已经渐渐变得模糊了,而手头的这本厚厚的合订本,却显得十分地惹人注目。我喜欢这本合订本,欣赏由它代表的那种新闻报道方式。什么是“谈合”?“谈合”是一个日文单词,翻译成中文,是商议、协商的意思。主要指签订合同时,承包商等事前的协商。合订本所说的“谈合”,专指公共工程建设投标时,业界、官界、政界相勾结,私下透露费用指标,幕后进行的非法交易活动。  相似文献   

4.
四国很美。在千岛之国的日本,四国是四个主要岛屿中一个较小的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从北向南,迤逦排开。四国在本州的右下方,如果把本州比作一条长豆荚,四国则象一颗扁豆粒。在四国和本州之间,隔着有名的濑户内海。我们是4月初去四国的。从大阪上船,坐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八点多钟到爱媛县的松山市。一路饱览了濑户内海的风光。春天的濑户内海,海水墨兰墨兰的,浪涛博大而又抒缓;岛上樱花开得正艳,公园里、山坡上,到处都是粉白色的轻云。少女们特意穿上漂亮的和服,暗自同花儿争芳斗艳。好一幅优美、宁静的图画。然而,社会生活的深层并不平静。单说新闻界内部,就在进行着一场角逐。爱媛县有两家县报,一家是老字号的《爱媛新闻》,另一家是新崛起的《日刊新爱媛》。  相似文献   

5.
在上智大学进修的时候,也选修了“广告论”。在日本,广告是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信息的手段。报社的经济来源有一多半靠广告,广告同新闻一样,是报纸不可缺少的内容。我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广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新闻教育也不能不涉及到广告学。于是,选了这门课。教员百濑伸夫先生是一位客座讲师,中等个儿,蓄一脸大胡子。百濑是日本第一大广告公司“电通”的职员。当时,“电通”在世界各大广告公司中也居领先地位,它有5,571名职  相似文献   

6.
凡事平平,没有做出过什么突出的成绩,名字也未曾见诸报端。其实不喜欢出名,只愿默默地作一名小卒。可是,在异国日本,不意中却当了一次报道对象。每日新闻1983年6月16日晚刊文化栏用显著地位登了一大篇,配了一个好大的照片。看了,只觉得有点儿“可怕”。不过,日本的报纸并不注重“美谈”——表扬好人好事,何况我也不在他们表扬之列。  相似文献   

7.
读卖新闻有一个专栏叫《人生响导》。记得1981年秋刚到日本的时候,已故关田范雄先生就指着报纸告诉我:“这是读卖新闻的名牌‘商品’。”同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总在第一版下部、总是700字一样,《人生响导》总是登在第13版左下方,总是1000字左右,每天一期,长年不变。读报习惯,商业新闻是很重视这一点的。日本新闻史、新闻理论研究的鼻祖小野秀雄先生,在他的专著《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曾经说过,报纸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定期地、连续地出版,使读者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在报纸  相似文献   

8.
办报有学问,读报也有学问。在号称“新闻大国”的日本,以著名的全国性三大报朝日、每日、读卖为例,每天早晚刊合计各出36版,相当于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从这座情报的宝库里,怎样吸取有用的东西,记者编辑的心血结晶怎样才能化为读者的精神养料,不致灰飞烟灭,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日本出了一些专门的著作,如《读报十二章》、《怎样读报》等帮助读者掌握读报要领。在大众传播的链条上,研究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与视听能力,一天比一天受到人们的重视。进修期间,没有翻阅这方面的书,而是请教了三好先生。三好先生就是上智大学的三好崇一教授。1982年到上智大学新闻学科任教之前,是朝日新闻的论说委员,专写经济方面的社论,对亚洲各国,尤其对中国经济很有研究。先生还在  相似文献   

9.
光阴似乎格外地快,告别日本,已经五个月了。在上智大学学习的两年,老师和新闻界朋友给予了耐心指导和亲切关怀。许多事,令人难忘。例如,酒店里的一课。那是1982年7月底8月初。东京正是酷热逼人,东北地方的秋田,却比较的凉爽。而且,每年的这个时节,总有一次吸引全国游人的竿灯盛会。我正是在这个时候,同老师森可昭先生一起,到了秋田。森先生是秋田魁新报驻东京分社社长,在上智大学兼授地方新闻课。承蒙先生关照,这次秋田之行,是实地参观,也是现场受教。8月1日晚上,秋田市民表演了第二场竿灯。竿灯表演过后,森先生带我走进一酒家  相似文献   

10.
星期天,对于异常忙碌的日本人来说,是宝贵的。那是舒展一下身心,消除一周疲劳的一天,也是阖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一天。人们都盼望星期天。星期天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啊。竹山恭二先生和夫人竹山昭子讲师,整整为我牺牲了两个宝贵的星期天。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一部叫作《现代新闻人物事典》的书,这样介绍本多胜一:“1931年生于长野县。千叶大学药学系、京都大学农学系毕业,入朝日新闻社。1963年在朝日新闻连载《加拿大·爱斯基摩》,开始引人注目,以后相继发表《新几内亚高地人》等成名作……总是站在被杀戳者一边,告发杀戳者。是当代新闻界的英雄。”一位朋友也说,本多胜一很有特点,研究日本新闻,不了解本多,有点遗憾。于是,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在回国之前访问一次本多胜一。本多是朝日新闻社的编辑委员。我的老师——上智大学教授三好崇一先生,原是朝日新闻社论委员。于是,通过三好先生,我很快同本多取得了联系,并且,收到了本多赠送的他自己的几部著作。他建议我先读几本书,然后再谈。  相似文献   

12.
“陪都”新闻集散地化龙桥,在重庆西郊的嘉陵江畔,距上清寺约五公里,在重庆市区到沙坪坝的途中。原来,不过是处依山傍水的小村落,一条不平的土路,几间矮矮的房子。抗日战争爆发,随着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节节败退,步步西迁,重庆成了国民党的“陪都”,“下江人”(当时,四川人对外省人的统称)大  相似文献   

13.
弹指一挥间,中国青年出版社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漫路程,迎来建社六十周年的喜庆,这是值得纪念的事情。我和中青社结有不解之缘。从1949年冬到1982年秋(8月),前后有三十二年的关系。这里我想说说中青社建社前后我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提供些史料,并以这些难忘的回忆作为中青社建社六十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在陈望道的主持下,复旦新闻系办成了一个全国闻名的系科,他不担任新闻系主任以后,仍然一如既往关怀新闻系,替新闻系说话,为新闻系出主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新闻系。  相似文献   

15.
饭店里端菜送饭的叫“跑堂的”,行商到各地做生意叫“跑生意”或“跑码头”。记者“跑”新闻,说明这是一种忙和累的行当。陆诒80高龄脚上仍穿的是旅游鞋,仍旧是方便跑路的鞋。  相似文献   

16.
典型,较早地出现于文学理论之中。恩格斯说,文艺作品应该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新闻作品中,也存在着典型,许多新闻是典型新闻.人们在读了一些好新闻后,常会说:“真典型”,就包含着这个意思。典型新闻在世界各国的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数量大,影响强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表现力,为广大读者、听众、观众所关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就非常重视典型新闻,报道了关于申长体、陈德发、吴满有等边区劳动英雄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出声的,播音员是电台的“门面”。演员扮演剧中人物要进入角色,播音员播读稿件也应这样要求。就是说播音员应在分析理解稿件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使文章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画面”,尔后通过口播出来,让“画面”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于听众面前,引起听众的共鸣,达到宣传的目的。这“画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内心视象”。做为播音员,都懂得“理  相似文献   

18.
到现场去捕捉最有意义的新闻事实,是对新闻这一行的入门者的要求。一批作品,缘其强烈的现场感,丰富而意味深远的新闻信息,以及短而活泼的形式,经过千挑万选,戴上了荣誉之冠,自然就引起了广泛注意。人们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品味个中三昧,作为评者,也许,就没多少余地了。从现场这个视角透视新闻,与从新闻这个视角透视现场,对比所得之差异是很有意思的。从现场这个视角透  相似文献   

19.
中央地质调查所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科学研究机构。1913年民国政府工商部矿务司地质科改名为“工商部地质调查所”(后称中央地质调查所,简称地质调查所),它正式成为政府部门中的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它在1950年全国地质机构改组解体前,共存在了近40年。地质调查所早期设在北京.  相似文献   

20.
偶尔读到某青年报上刊登的两篇通讯,都是写青年男女为爱情而双双自杀身亡的事情。在叙述殉情者自杀的情景时,作者不惜笔墨,以‘动人’的文字,将殉情者自杀前如何痛哭、难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