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在一般压力理论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自伤行为问卷、社会排斥问卷和负性情绪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网络受欺负、社会排斥、负性情绪和自伤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网络受欺负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大学生的自伤行为。首先,网络受欺负直接预测大学生的自伤行为;其次,网络受欺负通过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间接对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再次,网络受欺负通过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伤行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网络受欺负对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自伤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负性情绪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成绩、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因此对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因及消解方法的分析与探讨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科学的问卷设计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了负性情绪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因是可以归类的,同时消解方法也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在校园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应结合实践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正视校园受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受欺负的消极效果是相当持久和稳定的,会在不同程度上使孩子产生焦虑、孤独、抑郁、退缩、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果教师和家长一直不关注这个问题,被欺负幼儿作为受欺负者的地位和角色会持续很长时间。那些经常被欺负、性格又内向的孩子在遭受同伴欺负而又无力自卫时极易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不安全感,甚至对父母和老师产生疑虑和不信任感,受到欺负时不再愿意求助于他人,从而导致受欺负的恶性循环。所以,成人必须关注这个问题。如果处理得当,成人可以借此机会教会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方法,让他们有机会练习解决冲突的策略,以提…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于开阔—创造理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考查198名初二学生的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和英语学业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学生的消极高唤醒和消极低唤醒均能显著预测学生的英语学业成绩.积极低唤醒情绪在消极高唤醒和英语学业成绩过程中起调节作用,且在消极低唤醒和英语学业成绩中也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丈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痔此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通过正视校园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途径,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 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发生时自然皆大欢喜,但负性情绪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青春期内心闭锁,不少学生在感觉到自己的负性情绪时,往往会优先选择把它闷在心里,不愿向他人表达.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更不利于问题解决.对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情绪表达的发展性指导,让学生学着从情绪感受本身、引发情绪的原因、对问题解决的期望三个层面进行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8.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变态心理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心理问题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逐步趋向稳定的关键时期,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阅历的增长及以过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验法诱发了中学生的正性、负性情绪,比较了高低幸福感中学生在情绪诱发后情绪体验的差异,探索高低幸福感中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特点.结果:(1)女生的幸福感高于男生,男生的负性情绪比女生多;(2)高幸福感的中学生比低幸福感的中学生具有更多的正性情绪和更少的负性情绪;(3)在消极情境下,高幸福感中学生正性情绪减少得更明显,且负性情绪增加得更明显;在积极情境下,高幸福感中学生负性情绪减少得更明显,而两组中学生正性情绪的变化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决定幼儿师范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负性情绪所产生的影响不可轻视.幼儿师范学生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主要是学习上的不适应;家庭环境影响;幼儿师范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师范学生学业成就,要调节他们的负性情绪,调节可以从学生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即自我调节;提供心理咨询;开展非专业性帮助.  相似文献   

11.
昆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普遍感受来自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较大。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适应、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方面。产生压力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期望值与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间的差异造成的。他们一方面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此,学院建立了一套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运行机制,经过教育、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高校新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健康等状况的调查,发现有留守经历的高校新生在生活实践、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常态大学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以及与父母关系的均分显著低于常态大学生。由此反观,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须从"起点"抓起,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体系",打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程",才能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阅读的退化与回归--兼谈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人们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目前,在高等教育的非中专业普遍开设的大学语课就是一种促进阅读,培养健康人格和个性的途径。因此,要有一本好教材还要有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教学中引发大学生过度焦虑的原因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复杂、具有危险性的技术缺乏信心、对社会一些现象不理解、应试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教师与同学的评价等,引起心理应激负效应,是大学生形成焦虑过度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了消极对抗情绪.提出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知识,掌握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方法,培养学生防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学源性心理障碍与学习心理辅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源性心理障碍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要因素引发的,表现在学生认知、情感、自我意识、个性及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障碍。目前,学源性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源性心理障碍具有弥散性、后效性、渐进性、多源性等特点,是由于学习活动的风险化、学习期望的外压化、学习环境的异常化、学习评价的单一化、学习方式的机械化、学习指导的简单化、学习主体的消极化等原因造成的。消除学源性心理障碍必须遵循重点辅导与全面辅导、主体辅导与协同辅导、过程辅导与结果辅导、互动辅导与体验辅导、发展辅导与矫治辅导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支持性策略、训练性策略、调整性策略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较高,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高校辅导员应细心分析和研究,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层次式交流,达到与学生心灵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心健康问题,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的分析。阐明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4年对本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仍有近20%的学生感到苦恼;(2)学生心理困扰主要集中于个人发展因素和现实生活因素两大方面;(3)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4)学生应对生活中挑战与挫折时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5)多数学生能从周围的朋友、亲人或老师那里获得足够的心理支持;(6)学生人格因素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7)从心理支持、应对方式、人格因素三大方面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议:(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的宣传与教育;(2)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培训;(4)加强对学生人格的教育;(5)营造良好校园人际心理氛围;(6)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纳入心理教育主题;(7)将“心理咨询中心”更名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19.
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初一至初三年级197名问题学生和136名普通学生为对象,对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除初三学生外一般比普通学生低,这与普通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初三显著降低有关;(2)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不存在显著的年级或年龄差异,而普通学生的自我概念表现出明显的年级差异和年龄效应;(3)问题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与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而问题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学生;(4)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可以显著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提示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是影响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的个体因素不仅影响着其个人工作的成败,更重要的是深刻而长远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系统,也会对学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班级心理环境或氛围可能是教师人格影响学生发展的中介变量。教师的问题行为是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而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又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消极的师生关系模式比积极的师生关系模式更能够强烈地影响到儿童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