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视觉文化、图像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传播形态——电视文学是电视与文学的结合,是电视艺术对文学艺术的阐释和再创造。电视散文是电视文学的一种形式,也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它充分运用电视技术和电视制作手段,将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通过多姿多彩的电视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诵艺术、丰富蕴藉的文字字幕,立体、多元、动态地阐释文字散文文本,形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冯玉雷小说叙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进行的上述基本把握的基础上,以现代叙述理论和美学理论为基础,在现代社会这一历史性的文化语境中,从互相关联而又各不相同的多种角度,试图对其文学文本和创作道路展开一种较为全面的思考和阐释,试图揭示其小说叙事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并期望这一阐释在敞开冯玉雷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的同时,对...  相似文献   

3.
李彦  刘晓康 《英语辅导》2014,(2):190-194
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艺术之美主要是通过节奏来实现的。节奏是文本的组织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兰斯顿·休斯的英文短篇小说《早秋》有着鲜明的语言节奏和文本节奏,表现出短篇小说独特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4.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经典阅读是一种精神行动与思想操作的实践。它体现在文本细读与文本阐释结合、文学理论资源的运用、借用文学批评固定的范畴和术语转换成文本分析的技巧等方面,并以此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教学的目的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文本中心是包括英美新批评在内的西方形式文论的基调,它以文学性为逻辑起点,以文学语言的细读为基本操作方法,创设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批评话语.但是,文本批评不等于文学批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看似“永恒”的真理却成为“强制阐释”症候群中对语言学过度依赖的“场外征用”.文本中心论所导致的唯文本阐释倾向,在割裂作者与文本的先在联系中丧失了意义阐释维度的丰富性.在呼应强制阐释论基础上重建另一种“本体阐释”,除了还原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而外,还应包含反抗理论霸权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6.
杨洋 《文学教育(上)》2010,(17):147-148
本文从文学形式的最基本作用入手,结合部分形式主义文论和美学原理,发散阐释了作为文学独特特征的文学性,并浅谈了文学的形式给文本接受者带来的审美感悟。  相似文献   

7.
传统"内容说"把文本当作承载道德伦理和教化的"内容"来看待,人们阐释作品无非就是要揭示并传达一种教化思想,一种道德伦理观念。正是这种对永恒道德伦理观念的不懈追求才导致了对文本源源不断的阐释,也使批评家们乐此不疲地充当起道德家。桑塔格的"反对阐释"首先反对的就是这一认识论及其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她接过反理性先驱手中的接力棒,以"新感受力"来对抗艺术的道德教化,旗帜鲜明地提出"艺术的目的是提供快感",对感性欲望予以彻底解放。在当时的形势下,只有提倡艺术的目的是带来快感,才能以激进的态度来抗击阐释的流弊。  相似文献   

8.
朱丽红 《成才之路》2022,(13):76-78
文本细读是指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过程.文本细读既是一种文学阅读态度,又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文章从文本细读的含义及特征入手,分析文本细读的具体作用,并从反复细致诵读、多元理解文本深意,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品味关键细节、深度挖掘文本内容,合理多元解读、创新...  相似文献   

9.
文本含义扣作品意味是文学意义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文学意义的接受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理解和解释、阐释与批评。理解和解释是对文本含义的揭示,阐释与批评是对作品意味的诠释。文学意义以文本含义为中心,文本含义以一种逻辑统一性或整体性制约着文学意义的显现。作品意味不可能是文化的漫无边际的驰骋,也不能是语言符号无始无终的能指游戏,文本含义使这一切都包括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文化——阐释学批评,意在从“文化——阐释学——文学”的三维空间中构建作为审美情感表达的文本系统.在这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中,文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文化的世界和阐释者;文化是这个空间中的“整合阀”,它制约并内渗到文学的文本系统和阐释者的批评系统中.文化为阐释提供不可或缺的“阐释视野”,阐释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发生。在这个动态的综合的结构中,单一文学的、文化学的或阐释学的视角都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学的特性。在宏观的、整体地批评强调文化、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的同时,使批评在综合中获得了一种“全息”的广视角.这种批评并没有取消文学的审美情感性,它是在更深更广意义上对文学特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张学军先生所著《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探索》(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是一部研究当代文学艺术探索的学术专著。该书对当代文学60年来艺术上的探索和变革进行了综合考察。所谓艺术探索,当然属于韦勒克所谓文学的"内部研究",它离不开论者对文本的细读、独特的感悟和精到的评价。此书也正是从作家个案、具体文本出发,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本互较和史料考辑,本文详细考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之于鲁迅创作实践的影响,提炼出了复调小说的基本文学特征。同时,通过对鲁迅独特文学观的历史性分析,阐释了鲁迅小说创作中异声同唱、众语喧哗复调性的原因之所在,以及这一独特艺术精神向度中的本土性因素。最后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视域着眼,简要评价了鲁迅复调艺术创作手法的文学意义,揭示了鲁迅小说复调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贡献。  相似文献   

13.
多义性是《红字》的显著特点和艺术魅力所在。该文试从形式和内蕴两个系统人手,剖析其多义性的成因——对于形式系统,着重分析《红字》中的艺术空白和象征手法所造成的开放性;对于内蕴系统,则重点阐释作为核心的宗教精神赋予文本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并试从两大系统的互动渗透中重审《红字》的独特魅力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既然把"文本阐释"视为一种实践活  相似文献   

15.
周敏 《海外英语》2013,(4X):142-143
文学是一座集文化精华的宝库,蕴含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富于艺术张力及美学价值。正因为上述特点,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追求其美学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首先分析了文学文本的特点,在与科技文本对比的基础上加深了读者对文学翻译特点的理解,然后提出文学作品翻译对风格美、意美、形美的追求,在阐释其难度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更好地为文学翻译服务,达到以艺术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16.
文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文本阐释和理性感染把学生引入复杂而生动的文学世界,其基本途径是在重返文学性的文学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建立有关文学的基本感知方式,进而掌握文学基本知识的理论形态与内容。重返文学性,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课程教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学理论中的"理论"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完全作为抽象的哲学本体来对待,而应该要强调理论的理性导引功能和文本阐释价值,在文学文本、文学解读、文学感受性分析中建立三位一体的阐释框架,最终展现的是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知识与经验、文本与理性、感受与阐释的同一性,从而起到深化文学理论知识框架和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呈现出独特的叙事语调。在小说《英格力士》的叙事视角中儿童视角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有成人视角或隐含作者渗透叙事系统对儿童视角形成干预补充。同时,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进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读者与叙述者平等对话,使文本颇具亲切感和感染力。文本中多处采用反讽叙事,不仅实现了从儿童视角、心理出发对成人世界中丑陋现象的批判,还使文本的意义阐释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8.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入一个更为宽广的心理框架,通过主体经验将文本与世界相关联起来,成为一种语境化的诗学和独特的阐释理论,而不只是一种阅读理论。对照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不难发现,认知诗学家关注的只是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而非文学能力,这使得认知诗学的理论建设缺少一个文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19.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入一个更为宽广的心理框架,通过主体经验将文本与世界相关联起来,成为一种语境化的诗学和独特的阐释理论,而不只是一种阅读理论。对照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不难发现,认知诗学家关注的只是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而非文学能力,这使得认知诗学的理论建设缺少一个文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借助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文学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延伸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先后出现了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化诗学等理论。从界面研究的角度分析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着重阐释文本社会学视界融合的特质并梳理文学如何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本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尝试将"社会批评"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以作品的语言结构为重心,同时利用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等理论资源,完成文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既界面研究。文本社会学整合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最终实现界面融合和辩证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