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1,(24):86-86
发电T恤 移动巨头Orange公司的创意声音发电T恤(Sound Recharge Shirt)带有一块A4纸大小的压电转换薄膜,像一个大话筒一样吸收声波,然后将之转换成电力储存起来。只要周围声音超过80分贝,就能产生6W的电力,用来临时充电。  相似文献   

2.
广播是声音的文化,一个优秀的广播新闻记者,应该能熟练地使用两支笔:一支是用来书写的笔,另一支就是话筒。广播记者要能够用录音机和话筒录制出真实、生动的典型音响,通过话筒的“描写”,将信息准确地、全方位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能够领会作品的深刻主题。 那么,如何才能用好话筒这支“笔”呢? 一、在采访中要尽可能地用话筒,尽量避免用笔。  相似文献   

3.
研究新闻稿件,完成播音的准备工作,即进入了话筒前的创作。研究稿件所得是否能在播音中充分反映出来,还有个话筒前的创作状态问题。话筒前的创作是个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决不象有些人讲的“念念稿”就行了。俗话说,说者千钧力,听者始动情。创作过程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也要付出体力,甚至要出一身大汗。能不能调动全部力量于创作之中出现良好的创作状态?能!但是有这样几项要求: 一、聚精会神、积极主动。话筒前常易出现盲目紧张的毛病。心理紧张造成思想空白或者产生  相似文献   

4.
一篇好文章,一位好的播音员,组合起来应该是一次成功的播音。从拿到稿件、分析准备稿件,到话筒前的播音状态,每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整个过程中,最后在话筒前的播音状态,应该是“箭在弦上”的关键时刻,是播音成败的关键所在。再好的稿件、再精彩的稿件,如果遇上不好的话筒前的状态,也会使播音功败垂成。而一篇一般的稿件,在好的话筒前的状态,是稿件的“二次创作”,能给播音锦上添花。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话筒前不好的、不正确的播音状态有很多,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1.心理紧张。有不少刚刚入行的播音员,实践经验少,遇到话筒就…  相似文献   

5.
播音员是在话筒前工作的。播音员在对稿件做过充分准备之后,走进播音室或录音室。就如同演员登上了舞台。如果播音员在话筒前找不到自如的状态,那么,无论自己的条件多么优越,无论备稿阶段做出多大的努力,都难以在话筒前体现出来。首先,坐在话筒前要松弛。口腔、颈、臂等部分都不要紧张,呼吸要匀畅,深沉,另外,不要有坏习惯。例如,有人一边播音,一边哆嗦腿,有人把上身扒在桌子上,还有人下意识地用脚掌打拍子,等等。这样,自然就不可能高度集中精神,顺畅地表达稿件内容。总之,在话筒前要能做到不怕干扰,眼、脑、口反应灵活,所要播讲的内容在脑子里清晰连贯,备稿时在理解和表达方面所下的功夫能基本体现出来,这就是能驾驭自己,也能驾驭稿件,就是好的状态了。怎样达到这样的状态呢?  相似文献   

6.
《陕西档案》2014,(6):61-61
抛弃式纸充电宝是来自台湾科技大学的设计者带来的一种应急充电设备,这种充电设备基于纸片电池技术,为了体现环保理念。所以使用了可循环再生纸的外观设计。较传统电池,它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功率输出,并像超级电容器一样能快速放出高能量。  相似文献   

7.
用房间均衡器来调整声场,非常专业的方法是借助噪声发生器和实时频谱仪来调整。但我们现在大多数音响师是不可能有这些设备的,只能就地取材,利用现有的设备想办法进行声场调整,最简单最实用的办法就是用话筒调节了。首先找一只频响曲线较为平直频响范围较宽的话筒,最好是电容话筒,也可以是质量比较好的动圈有线无线话筒。把这个话筒固定在话筒架上,放在一个声场的最佳听音区内,高度1.2米左右,话筒拾音头的水平位置与主音箱的中轴线平,基本上就是和主音箱成等腰三角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科技》2011,(1):79-79
NativeUnion推出MM03i无线话筒组,透过蓝牙传输来讲电话,除了避免直接触碰机身影响到讯号接收,也可以减少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除了一般通话功能之外,iPhone4放上底座时,也会开始充电和同步,使用蓝牙V2.1+EDR,最多可配对两种装置,所以也可以用它连到计算机来讲Skype,或者和其他装置做链接,  相似文献   

9.
对广播记者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话筒就是一切。话筒不是仅能传递并放大声音的冰冷工具,它像广播记者体内生长出来的、一个高度灵敏的器官,能呼吸,能感受,能思考,是大脑和心灵的组成部分,也是思维和情感的组成部分。深度必然地与思考联系在一起。广播记者是用话筒思考的。用话筒思考,就是让理性之光照亮新闻事实,让情感的汁液浸泡新闻素材,使深度成为录音报道的内在精神统领。思考的三个维度思考要有深度,起码应在理性、情感、文化三个基本继度上进行。理性维度美联社著名记者查尔斯·A·格拉米奇写到:“他(记者)不仅要写事实,…  相似文献   

10.
鹿平 《视听界》2002,(6):55-55
“注意”是播音员对稿件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再现等心理现象在播音过程中的表现,无论是备稿,还是话筒前播出,“注意”都处处显示出它的作用。注意品质好的,拿起稿件,很快就能被内容吸引住,话筒前又能由衷地播出;注意品质低下的,则相反。那么,播音员应该具备哪些注意品质呢?  相似文献   

11.
李纳 《记者摇篮》2007,(8):88-89
播音员是在话筒前工作的。播音员在对稿件做过充分准备之后,走进播音室或录音室,就如同演员上了舞台。如果播音员在话筒前找不到自如的状态,那么,无论自己的条件多么优越,无论备稿阶段做出多大的努力,都难以在话筒前这一  相似文献   

12.
潮流新品     
1充电太阳伞英国电信商Vodafone即将推出的BoosterBrolly太阳伞,不仅能遮阳,还能给手机充电。伞面上的12个太阳能接收板,会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在太阳伞的握柄中,只需3个小时,即可将手机电量充满。另外,伞顶的高功率天线还能增强半径一米范围内所有手机讯号。  相似文献   

13.
潮流新品     
用酒精充电的燃料电池 日本两家公司正联合开发一款可直接用甲醇充电的燃料电池。和传统电池一样,新型电池也是筒状外形,其中注入了50毫升浓度为20%的甲醇水。当甲醇、空气及水混合在一起时能产生电能,有趣的是,使用者可随时用酒精给电池“充电”。 该项目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发言人称,这款电池预计2005年推出。开发者正研究如何提高甲醇浓度,以延长每充电一次电池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4.
潮流架     
《陕西档案》2021,(1):61-61
倒一杯盐水,就能给10部手机充电简单地说,这是一款“水活化燃料电池”,其原理类似于“水果电池”,将两种不同的金属片插入水果,就能在这两片金属之间产生电流。但它产生的能量却足够让任何成年人无法忽视,一杯盐水就可提供100个小时的普通照明,或者为10部手机进行充电,可使用时间长达25年,其有部件都是可生物降解的。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从我国第一个主持人节目诞生之日起 ,每一位走向广播话筒前的节目主持人都或多或少受过如何把好话筒“导向”的教育。然而 ,现实情况却是 ,尽管我国的广播主持人节目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 ,主持人话筒前的导向意识依然相当淡薄 ,教训时常发生。鉴于此 ,这里试就“老话题”来个“新炒” ,如果能对节目主持人们哪怕有一点点启示 ,也就够了。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都重视抓好舆论导向 ,可是 ,往往我们抓了“重中之重” ,就忽视了其他。应该说 ,这些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宣传管理部门对抓好舆论导向都非常重视 ,各新闻…  相似文献   

16.
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晕"话筒(镜头)现象.是指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别是面对话筒和镜头时,有的采访对象被话筒(镜头)搞"晕"了,一时出现意识狭窄、情绪紧张、不知所措的窘态,造成僵持、冷场、尴尬、局促不安甚至敌视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稿件经过认真准备,终于到话筒前播音了,这是播音工作的最后一环,非常关键。于是,在话筒前播音时有一个正确、良好的工作状态就是十分重要的了。有的人认为,稿子的准备只要没问题,播音时就一定没问题。这是不正确的认识。实际中,有的花很大功夫准备的稿子,一到话筒前,就变成了干巴巴的出声念字,久而久之,还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在准备时怎么都好,一坐到话筒前便僵硬紧张,根本谈不上发挥。也有人认为,稿子看多了无益,看一遍就播反而不错。并且举出一些老播音员的  相似文献   

18.
董燕 《新闻前哨》2009,(10):95-95
有人说.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是电台、电视台的门面,这是就播音员这一岗位的特殊性而言的。这一特殊性,体现于对播音员在话筒前的状态,有特殊性和较高的要求。这些年,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和广电节目的丰富,一批播音新手进入广电队伍.尤其是在县级台的一些新手.他们往往未经专业培训.对话筒前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往往有一个熟悉和摸索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把话筒前的状态作为一个话题.和基层同行们进行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19.
潮流新品     
1充电摇椅来自苏黎世的一款为iPhone和iPad充电的摇椅,将iPad插上扶手上方的接口,摇摆椅子就能为它充电,一个小时即可将电量充至35%。椅背上方还配备了两个25瓦的扬声器,可作为iPad的外放音箱。2自行车防滑套来自荷兰设计师Cesar VanRongen的创意。橡胶材质制成一截一截的弧形防滑套,套在自行车车胎上即可使用。荧光的色彩,带凸点的表面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数。简单实用,非常适合冰天雪地里骑车出门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不该仅占3%     
现场报道是广播里录音报道的一种高级形式,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叙述,一边采录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要求记者能“进”能“出”:“进”是指话筒伸进新闻事件中录制生活语言和自然音响;“出”是指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