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鱼游到了纸上》讲“我”常去玉泉观鱼,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的青年,后来看出他是个聋哑人,并且知道金鱼是“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课文前半部分学生不难读懂,但鱼“游到心里”及其与“游到纸上”的联系较抽象,意义较深刻,是学生阅读的难点;同时,它也是教学的重点。因为:1.聋哑青年的国技为什么这么高超?因为他“忘我”地爱鱼、专心地观察、刻苦地练画,让鱼先“游到了”他的心里。2.鱼“游到心里”及其与“游到纸上”的关系同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相联系。正是由于作者具有留…  相似文献   

2.
师:昨天,老师要求大家预习课文,大家预习得怎样 ?老师要检查一下。谁来读读课后的词语 ?  (生读词语,教师相机订正 )  师:很好 !在自读课文时,你们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  生:“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 ?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来呢 ?  生:课文说的是一个聋哑青年画鱼的事,为什么用“鱼游到了纸上”作标题呢 ?  生:我认为鱼是不能游到纸上来的,课文说的“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是什么呢 ?  生: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有什么关系呢 ?  生:“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有什么不同 ?  生:什么是“忘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鱼游到了纸上》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句话内涵比较丰富,它与“鱼游到了纸上”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涵和联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如果抓住重点巧设问题,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的预习要求,抓住课题设置疑…  相似文献   

4.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记叙了一个聋哑青年刻苦学画的故事。因为他画的金鱼栩栩如生。旁观者赞叹道:“鱼游到了纸上。”然而他是一个聋哑人,他听不到别人的赞扬,于是“我”把“鱼游到了纸上”这句写给了他。他甜甜地笑了,还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鱼游到了纸上》是九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到这里来专心致志地画金鱼。他画的金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作者通过这件事赞扬了那位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教学这篇文章,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鱼游到了我的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先游到了  相似文献   

6.
一、激活积淀—在“接受”中实现语言的再积累[教学片段一]教学内容:揭题质疑后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引导对有关课题的理解。师:读了课文以后谁再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像真的鱼游到了纸上。  相似文献   

7.
现编拟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9课《鱼游到了纸上》第一教时教案如下:一、本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词,重点理解:举止、赏心悦目、融为一体、一丝不苟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弄懂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意思及其相互关系,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忘我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第九册     
7 鱼游到了纸上 [题旨说明]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紧扣一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  相似文献   

9.
师: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心中会产生什么疑问?生:鱼是在水中生活的,怎么会游到纸上呢?生:纸上没有水,鱼到了纸上不会死吗?怎么还会游呢?生:是谁让鱼游到纸上呢?师:是啊,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鱼怎样游到纸上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点评:设疑导入,一举两得:既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进行了审题训练,花时不多,效果很好。师: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想想: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生:是一位青年。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青年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第三、四节,想想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青年的特点。生:举止特别。师…  相似文献   

10.
《鱼游到了纸上》是小语九义教材第九册新选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笔者紧扣“游”字,设计了导读流程。一、审题——质疑激趣围绕课题设问:“鱼本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课文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这几问旨在激发学生学文欲望,诱发其有所期待的心境,带着探索的良好心态去研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7课。【导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说说"静静地、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3.通过研读表现残疾青年观鱼、画鱼的句子,感悟青年勤奋忘我、持之以恒的品质,从中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2.
“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又在文本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切实感受,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仅看课题,“游”字似乎不妥。读完全文,方知“游”字实乃对聋哑青年所作之画的最高赞赏,对青年高超画技的由衷赞叹。聋哑青年所写的“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则是“鱼游到纸上”的前提,也是文本要表现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最佳导语、结束语设计1设计者:阿鲁科尔沁旗先锋乡新太平村学校吕奎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导语: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个填空题,谁能把它填上?(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出示小黑板)鱼游到了。学生:(纷纷回答)填“河里”、“湖里”、“大海里”……教师:停!(做个手势)同学们填得都很对,那么,鱼除了能在水里游,会不会游到纸上呢?学生:疑惑。(面面相觑,气氛更为活跃)教师:(抓住时机在小黑板原题上填上醒目的大字:纸上。)学生:啊!(惊讶)纸上?(不约而同的)鱼能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教师:是啊,今天我们就…  相似文献   

14.
一、板书课题,学生跟写课题1.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结合课前初读,你读懂了什么?2.理清叙事线索:观鱼—画鱼—交谈。评析:教师借助精要的板书,复习整理了课文脉络,为落实教学重点赢得了时间。二、学习课文,把握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板书:心里—纸上)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第七单元第27课。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层层深入感悟“特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抓重点·细观察·写片段——《鱼游到了纸上》教学构想□新疆李世芬《鱼游到了纸上》是小学语文第九册新增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看鱼时,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同时还发现他是一位聋哑青年。作者通过这件事...  相似文献   

17.
《鱼游到纸上》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写自己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在那里看金鱼、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新编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文题让人生疑的文章: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去呢?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我在教学时,针对课文特点,作了如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鱼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在水里。  相似文献   

19.
《鱼游到了纸上》记叙的是作者在西湖玉泉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程度,他画的鱼使围观者发出了“鱼游到了纸上”的赞叹的事,表现了青年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一、紧扣课题,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20.
【课例】 《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小语第九册)一课中,“举止特别”是“牵一词而动全篇”的关键词语。教者紧扣“举止特别”来展开教学:“举止特别”是什么意思?青年“举止特别”表现在哪些地方?教学后一个问题时,学生答到了其中的一点“他是聋哑人!”但是不明白这句话后面为什么要用感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