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一提到二月河,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其实,二月河本来对研究《红楼梦》颇有兴趣,并且写过一些很有独到见解的论文。但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论文发出很久,还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看到了他的论文,慧眼识珠,说他的论文“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笔法”,“可以浮一大白,用汉书下酒”。  相似文献   

2.
《知识窗》2013,(19):45-45
你觉得《红楼梦》闷死人吗?我到现在都还是觉得《红楼梦》很闷,更不用说小时候了。有入跟我说《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对付人的手腕特别厉害,我都很困惑:王熙凤这样就很厉害吗?有比妈妈的那些朋友厉害吗?大概因为我家里常常有“很多王熙凤”进进出出,所以我看《红楼梦》时,就觉得王熙凤还算“蛮正常”的嘛!  相似文献   

3.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近26年来大学生在本校图书馆借阅《红楼梦》的情况看,借阅次数偏低。究其原因存在着大学生对《红楼梦》缺乏心理认同感、人才培养方案对“经典阅读”的要求缺位等。为此,从引导大学生读者选择《红楼梦》版本、指导大学生读者利用工具书或参考书、鼓励大学生参与“经典阅读”主题活动、建议院系将“经典阅读”纳入通识教育课程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后40回向来被认为不是曹雪芹写的,而是高鄂续写的,但研究《红楼梦》的权威又自2007年开始,把后40回的作者改成了“无名氏”!到底《红楼梦》的后40回是谁写的?  相似文献   

5.
黄金长假快结束的时候,刚刚上初一的孩子忽然慌慌张张地跑来问我,“作业里还有一篇中国名著读后感、一篇著名童话故事读后感写不来,怎么办?”我呷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告诉他,“中国名著电视上平时演得很多,《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啊,还有《西游记》,你最熟悉了吧  相似文献   

6.
曾经对《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只是“大概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扼腕叹息。而,当我再次捧起《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阅读时,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种香料,品读《红楼梦》也因此变得神圣起来。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谈《易经》,绝大多数谈的已不是原版、原文的《易经》了。因为经过上五下千年的“演易”,后人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已成为显要。如同《红楼梦》原著与许多“红学”的图书,前者是原著,后者是“红学”论著。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严格意义上不如说是“易学”。寻找《易经》的源头南怀瑾的《中国文化泛言》一书记载:《连山易》产生在伏羲时代,也有说是神农年间,又有说《连山易》出现在夏代。黄帝时代是《归藏易》,又有说《归藏易》出现在殷代。确切地说《易经》的出现是在这两部著作之后。史书上说的“易更三圣”,即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理论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以及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而日益受到学界重视。《红楼梦》广泛吸收借鉴大量文学、文化文本,与"临川四梦"中的三梦有密切关系,而剩下的《紫钗记》与《红楼梦》之间的互文性联系却一直为学界忽略。事实上,两者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故事线索、语言符号的使用等方面存在多处互文性对接。可以说,《紫钗记》实际上是《红楼梦》一条长期被遮蔽的文化血脉。  相似文献   

9.
《知识窗》2011,(4):39-39
《西游记》:取到了。《红楼梦》:家败了。《水浒传》:死光了。《三国演义》:统一了。  相似文献   

10.
博客     
《世界发明》2010,(10):88-89
新《红楼梦》带动了更多产业热 虽然新《红楼》自开播以来受到争议无数,但仍有不少年轻观众表示,前半部新《红楼》充满青春气息,十分好看。于是,借此商机.不少商家将新《红楼》中各种“潮”物都“山寨”了一把,挂到网上销售。  相似文献   

11.
肖芸 《今日科苑》2005,(4):43-44
《红楼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众多命运多舛的人物。在大观园里.以贾府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自然是极其讲究生活方式的,正所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从会吃饭起就吃药”、“吃饭没有吃药多”;早夭的也不少,秦可卿病死时,不到20岁;贾元春去世时,也只有30岁;  相似文献   

12.
隽武 《科学生活》2011,(8):15-18
对于今天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而言,结核病似乎只是一个相当遥远、相当抽象的名词。除了在《红楼梦》里读到的林黛玉,或者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肺痨”病人,几乎没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  相似文献   

13.
《百科知识》2007,(7X):1-1
2006年,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功耀呼吁“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并在网上发起签名活动,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要不要废除中医”的争论;前段时间,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因乳腺癌去世,据媒体报道,陈晓旭生病后只看中医而排斥西医,于是有人提出“中医害死陈晓旭”,一时之间,本来就交锋激烈的“中西医之争”再次掀起高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叹湘云     
创作小记: 史湘云,是我在《红楼梦》里最欣赏最喜爱的女子。明亮大方、真诚豪爽,却终逃不了“水涸湘江”的悲剧结局。看过秦观的《江城子》莫名地想起了湘云,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首同韵的诗。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逾200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也得到其它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流传到世界各国,被翻译成各种字,感动了不同民族的人民。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举行的首届国际《红楼梦》讨论会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讲师陈炳藻宣读了一篇《从字汇统计论证红楼梦的作者》的论文。电子计算机闯入“红学”研究园地,是国外近几年来开拓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碧云倍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自古以来许多诗人撰写有关“梦”的诗,去期待和追寻梦中的情幻、梦中的自由。《红楼梦》中写了32个梦,全书起于“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宝玉的梦是反封建、求自由的旨意寓于梦中;儿女情长,尽在梦中,是人性的表露,痴情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发明与革新》2014,(12):54-54
一本《论语》,甚至是厚厚的《红楼梦》,为什么有人能不到几分钟就可讲出书中的内容,连具体的数字也能复述出来?这种“瞬间记忆”与人类的智商到底有何关系?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澄宇课题组采用光遗传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用典在汉语修辞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古代诗词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本文针对《红楼梦》中的用典现象进行研究,是因为曹雪芹是语言艺术大师,而《红楼梦》中的语言素有“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点缀其间的典故犹如文学海洋中的贝壳,光彩闪闪,并且深刻精辟、耐人深思,在小说中具有其他修辞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成为修辞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将着重分析其在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传达思想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呜呜咽咽的凄厉声,暗沉如鬼片的背景渲染,初看新版《红楼梦》就被惊吓得不轻。这拍的是《红楼梦》还是《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