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大学生"负翁"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性以及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消费缺乏教育和监管,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负债消费,成为校园“负翁”。如果任其发展,校园“负翁”会给整个校园和社会带来危害。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理财”和“适度消费”的教育,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新感性"之所以能成为马尔库塞"新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与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感性"的压抑性存在有关,又与马尔库塞对于现有革命主体的失望有关.感受能力、反省能力、审美能力是马尔库塞人的"新感性"概念依次相连的三个重要特征,它们的完全恢复,实际上就意味着一个正常的、非压抑的人的重新出现."新感性"的提出不仅对既有社会给予了无情的批判,而且这种人的"新感性"最终还将为人类美好社会的形成和建立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大众审美文化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最广泛的平民性和大众参与性消除了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意识形态模式,凸显了感性特征,在游戏的快乐和消遣中使生活日益审美化。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最主要的在于过度追求感性快乐与享乐主义,淡化和丢失了理性,造成价值观念的误导,当前大学美育的新课题应是加强感性教育,培养提高青年学生高尚的趣味格调。  相似文献   

4.
享乐主义是一种对感性欢愉崇尚和追求的人生态度.它把趋乐避苦看作是人类的本性.把对感性的欢乐与享受看作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享乐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和满足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生理本能的需要,它常同醉生梦死,瓷情纵欲,吃喝嫖赌等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虽然几千年来人们对它口诛笔伐,然而,享乐主义并没有消声匿迹.它不但表现为帝王显贵的恣情纵欲,也表现为文人学士的倜傥不羁,特别是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享乐主义思想更是以它新颖、独特的方式蔓延着.从某种意义上讲,享乐主义刺激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享乐主义任其下去,恶性膨胀,往往会引发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纵欲主义,使人的理想、情操、思想空虚.最后增加社会犯罪,结果又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认真地研究市场经济下的享乐主义,并抑制其享乐主义恶性膨胀.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尤其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一、市场经济与享乐主义的相互作用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消费经济,它的发展建立在人对各种产品需求的基础之上.供求关系决定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需求才有供给,不符合需求的产品不会有市场.另一方面,供给又刺激着新的需求,引导人们的消费、需求和供给的作用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这洋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70年代末到90 年代,大众文化一路凯歌,制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大众文化表征着中国文化从理想型主导向世俗性的转变。这中间出现的感性欲望的膨胀,享乐主义的泛滥等,是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警觉和批判立场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识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含义.理解:贡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了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实质与危害.运用:用事例说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如何处理人生价值与金钱的关系,如何反对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青楼梦》作为清末落魄文人进行自我心理抚慰的"白日梦",其基本审美格调是虚幻与矫情。占有众多美人,放纵自然情欲,尽情享乐人生,是其核心价值观念;才情诗酒,仕宦功名,是其华美的社会与文化包装;超越个体生命,永享花国众美,则是作者"白日梦"的根本追求;道教的享乐主义,是其人生哲学。主人公的"花国人生"及其品行,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世文化享乐主义人生哲学和颓废、孱弱的精神品格及女性化的文化气质。因而《青楼梦》揭示了近世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于精致典雅中腐化沦落。它使人深思: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即使打破了礼教束缚,中国社会就能自然而然实现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吗?  相似文献   

8.
感性选择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性选择具有认识论、本体论以及文化学上的多重意蕴。从感性选择的语境来审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一个感性选择的历史发展过程,不了解中国人的感性选择也就无法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底蕴和民族特色。理性地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感性选择及其演变机制与规律,对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享乐主义的成因、实质及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享乐主义在我国有所抬头,影响着社会机体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这种思潮和现象是有其现实成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其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为其滋长准备了心理基础;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是其文化根源。享乐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物质主义和利己主义,它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它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威胁者,政治的腐蚀剂,社会腐化现象的催生者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者,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侵蚀者。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旗帜鲜明地反对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0.
“感性-理性-感性”教学法从绘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入手,注重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学习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从而在美术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伊壁鸠鲁首次建立了一个以感觉经验为基础,以追求个人的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为目的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体系。边沁继承和发展了从古代伊壁鸠鲁到近代爱尔维修及霍尔巴赫的快乐主义思想,创立了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功利原则的快乐主义理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伊壁鸠鲁和边沁的快乐主义所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追求目标和本质特征分析,以便于更好地认识快乐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当代城市文学对当代城市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有大量反映,诸如生活文化中的享乐主义、娱乐文化中的感官刺激、思想文化中的私欲膨胀、政治文化中的庸俗追求等。城市文学的创作一定要加强对消极文化批判的力量,否则将会造成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的严重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池田大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中国人本主义传统"概念的提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池田大作认为"中国人本主义传统"包括四方面内容:以人为本的思考方式;强调人性善和天人合一;排除极端个人主义和大众享乐主义;关心民众,重视民生。池田大作许多思想如人学思想、人的革命思想等都受到"中国人本主义传统"思想的一定程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李燕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2(6):133-136,75
神话是文学与艺术的源泉和武库,世界上各个古老的民族都曾产生神话,具体表现在中国与希腊。古希腊神话自成体系,中国人文神话极为丰富。论文通过追溯历史渊源并大致关照内容,对中国与希腊神话材料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探讨中希神话异同性及两者原始思维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精华部分集中表现为哲学。中华传统哲学的最大成就是人生哲学 ,儒家的人生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为“三不朽”说。儒学之所以两千多年来具有持久和深邃的魅力 ,其重要一点就在于深切关注并回应当下的现实人生 ,为解决现实人生问题提供价值资源 ,为人类生存提供价值座标追求 ,是我们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遇到了西方文化渗透、价值多元化、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挑战,存在教育内容空乏、教育导向片面、教育方法单一、教书育人分离等问题。"中国梦"从理论内涵通俗化、言说方式大众化、个人梦想合理化、教育视野国际化、教育方法生动化等方面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sanctions based upon emotional well-being or upon self-esteem are insufficient for motivating consistently moral behaviour, and furthermore, that they reduce ultimately to hedonism. I argue that this is also the case even in the hypothetical event that all moral action results in heightened self-esteem, and all immoral action results in lower self-esteem. Along the way, I compare self-esteem as moral sanc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telos, that is, an objectively-given moral purpose, in order to show that moral sanctions can be based upon self-interest without collapsing into hedonism.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心性论思想有助于抵御唯利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与崇高的道德追求有助于纠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可以有效地遏制学生中日益泛滥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思想多元化,责任意识淡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无疑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