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道贴近考生生活,充满生活气息,能很好引导考生审视社会、审视生活、审视自我、审视他人、辩证思辩的话题作文题.这是重庆市直辖以来第一次自主命题.第一次在高考中向世人展示自己对大纲、考纲的理解、把握和思索,展示自己的命题风格和特色的公开亮相.文题出得很稳重.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一贯遵循的“稳中有变”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该题富有哲理意味.可以考出考生的人文素养、生活积累、阅读积累等,但由于该题平中蕴藏玄机,解读它需要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正确、细致、谨慎地审好文题,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话题作文题目。它在2004年的15道高考作文题目中独树一帜.为我们亮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人们惊讶感慨之余.给我们以启示:原来话题作文还可以这样别具匠心地来命制!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可以说是全国所有题目中最简洁的了,但它所蕴含的信息却很丰富,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5.
这是国家考试中心所命的全国卷Ⅱ.专供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等省考生用的作文题。题目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时代脉搏.紧贴学生生活的实际.颇具新意。文题选取某网站“4220”聊天室一段关于遭遇挫折,面对挫折后的痛苦的话作材料,并由此提炼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让考生去审视社会,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道在话题作文争奇斗妍,群芳吐艳中,别具一格.没有任何提示语,显得干练而利落的话题作文题目。  相似文献   

7.
2004高考辽宁作文题沿袭了1999年以来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即:提供一段材料——简要评论材料——提出话题——提出写作要求(或注意事项)。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平凡与自豪”的话题就是要考生明确二者的关系而最终歌赞平凡。正是这样.提供的材料里.母亲为“正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同样“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8.
2004高考广东作文题以寓言为命题材料。以寓言为命题材料的高考作文并不鲜见。一般说来.用某一门类的材料命题,要间隔一定的年份再出现.哪知今年杀了一个“回马枪”——继2003年高考(全国卷)运用寓言材料命题后,广东继续如此这般。  相似文献   

9.
文题让我们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就表明这应是一篇论述或表现这二者之间关系的作文。  相似文献   

10.
11.
12.
·【原题再现】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相似文献   

13.
湖南卷     
作文题目: 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祭弟文     
爱弟大姨父之子,生于八九年,十岁夭折。呜呼表弟!汝其辨乎内而讷于口者也,奈何不以天年卒而遗恨汝父兄?汝之纯明淳朴.奈何不业姨父之家乎?  相似文献   

15.
祭弟文     
王虎森 《学语文》2005,(3):52-53
仿写也能出佳作。在文章风格上,此文颇得韩愈《祭十二郎文》之真传。自从2001年那一篇轰动全国的文章《赤兔之死》问世以来,每年都有考生用此种文笔作文。其好处是能传古奥简约之韵味,其不足之处是与现实生活有点“隔”——比如这篇《祭弟文》中人物的对话,就与现实情形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专家给刚入大学的新生上过这么一堂课—— 他拿出一个大大的广口瓶,将准备好的大石块放进瓶子,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装不下。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大学生都说:“满了!”然而他又将一小桶砾石倒进瓶子,并摇晃瓶子使砾石填满石块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这回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没满。”果然。他又将一桶沙慢慢倒进瓶子。“满了吗?”专家问。“没满!”只见他拿过一瓶水,倒进瓶子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  相似文献   

17.
18.
19.
赵道夫 《新作文》2004,(9):46-48
今年的高考(江苏卷)作题。虽仍是话题作,但给人以新颖大气、清爽实在的印象,是一道好山好水好题。  相似文献   

20.
万众瞩目的2006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已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各省各地的题目可谓异彩纷呈,综而观之,呈现出以下五大特性:第一大特性:开放性开放的国度、开放的时代、开放的视野引领高考的作文题目不再拘禁于一时一事,而是洪阔高远,大气旷达。(一)开放性首先表现在话题的开放如,北京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这个话题的范围相当开放,作为“符号”,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既可以小到日常琐碎,又可以大到历史事件;既可以追溯久远的历史,又可以畅想不远的将来……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