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教育研究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学的研究取向,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教育研究仍然亟待加强自觉的文化意识,这就是,一方面依据文化、文化与人的关系问题作出方法论的转变,另一方面,积极关注文化的发展.当代哲学主题与方法论的转变要求教育研究重建自己的方法论,而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未来则需要教育研究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去. 相似文献
2.
弗雷格在自己的语言哲学体系里提出了著名的“涵义”理论,并将这样的“涵义”解释为指称对象的“给定方式”;“给定方式”存在于语言或数学表达之中,只有通过这样的“给定方式”,联系同一对象的不同信息和认知模式才得以呈现;然而,囿于“经验实在论”的限制,弗雷格将自己的“涵义”及其“给定方式”放置在了一个非理性的语言符号世界之中,从而导致了弗雷格“涵义”因“实在论”需要而失去其真实“位置”的结果.文章基于相关理论的分析,旨在确立弗雷格“涵义”及其“给定方式”的位置与主体,探讨“涵义”及其“给定方式”的理性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3.
回归与超越:也谈教育理论研究的原创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铁芳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4):23-27,34
教育研究原创性问题的提出,意味着汉语教育学术独立意识的凸现。原创性的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不断地回到我们的教育事情本身,回到基本的教育问题,回到对原典教育理论的解读,从中寻找超越性创造的理论智慧。就当前而言,我们需要更多地面向现代中国,澄明我们自身的问题处境;在树立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同时,扎根汉语学术土壤,化育深厚的本土情怀;处理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关系,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对话;免于急功近利,建立宽松的教育学术环境,在倡导教育理论研究多元化的同时,鼓励踏实的原创性教育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疏离教育生活:现象透视与回归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以促进教育生活的改善为基本目的,但当前的教育研究疏高教育生活,主要包括纠缠于宏大问题的思考、热衷于哲学命题的拆迁、局限于概念与逻辑体系的梳理等.应以一种关怀教育生活的热诚,通过启示与批判教育生活,在促进教育生活的生成与完善中去追求自身的生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关注背景:近期,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培养、宣传、提倡教育家办学。总理代表政府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让教育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热爱教育、懂教育、按教育规律办学的教育家……这一撞击教育时弊、促进教育回归本质、按规律办学的政府高层话语,正在成为一种教育追求。志在建设教育强省,四川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不乏一批热爱教育、执著教育、按教育规律推进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总理的倡议引起了四川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共鸣和兴趣。为促进全省教育界深刻领会、贯彻总理的这一重要指示,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委会、教育管理专委会和《教育科学论坛》杂志联合举办了提倡教育家办学座谈会,一批富于感染力的建设性观点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6.
教育大数据是教育全过程的数据集合,其合理有效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构建新型高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梳理归纳了国内外教育大数据在辅助学生学习、服务教师教学、协助学校管理、优化高层决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教育大数据在高等教育层面的四种技术路径选择,以实现实时统筹学生动态发展、定制优化教师教学质量、动态规划资源分配与安全、智能决策高校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7.
目前,“科研兴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了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了解、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刊特开辟“教育科研方法讲座”专栏,根据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连续刊载有关文章,以供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在各高校的广泛使用,数据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教务工作者以及数据安全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非常重要,针对教务管理数据面对的安全问题提出使用现代密码技术进行加密的方法,通过软件开发技术、密码学技术等多种手段保证其安全可靠,并在具体的教务管理系统中实现数据安全设置。 相似文献
9.
在200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次会议是省政府专题研究部署教育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 0 0 3年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深入分析我省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贯彻落实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和2 0 0 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围绕全省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强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实现全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世震书记明确指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领导。文岳省长在今年的政… 相似文献
10.
教育原点的偏离与回归:点化与润泽生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而进行的活动。当今教育存在着一种实证化、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从生命的视角来审视教育,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儿童生命的充分展现与不断建构的过程,是儿童与教师生命互动、交融的过程。在成全每一个幼小生命的历程中,教师自身的生命也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以新的方式表征着教育世界,使得传统教育研究面临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挑战。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需扩大数据来源,拓展研究空间;深度挖掘数据资源,重视分析"相关关系";强化数据文化,推进实证研究。教育研究亦须审慎评估大数据的价值,辩证看待大数据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科学评判大数据的量与质,正确处理理论建构与"让数据自己发声"的张力,全面考量教育目的与数据伦理。 相似文献
12.
回归生活世界:教育观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生命的价值只有通过交往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细细地感悟、体验后才会真正内在于人。教育是最有交往价值的活动,应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发现、挖掘和提升。生活世界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要关注生活世界,为此,要重建教育观,重新定位学校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教育创新视点:文化判断力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提出了开发学生化判断力的新论点,认为发展学生化判断力比给予知识更重要,化判断力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做化信息主人,开发学生化创新潜能。体现了对学生的人关怀。这是学校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向上化,适应多元化大交汇的应对上策,是当今时代赋予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论题,也是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论题。它既涉及公民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也涉及社会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与今天所倡导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回归教育、补偿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等许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西方教育券制度及其所蕴含的公平意义分析,希望能为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一、教育券制简述1.教育券制的缘起与弗里德曼计划教育券起源于美国,是在教育领… 相似文献
15.
谷桂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4)
建立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使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统一于人的实践,以人为本恢复教育的人文性,以社会为依托促进教育的生产性,实现教育价值观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6.
定量研究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研究范式之一,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可量化的观察、调查、试验等,旨在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蒲友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86-90
“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可以说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的使命。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仅仅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相联系,而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学术化”、“书斋化”的传统观点是错误和片面的。我们主张从文化的意义上“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这样,“书斋”中“纯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无疑将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可非议,应当提倡。 相似文献
18.
19.
回归实践回到理解——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停办看美国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杜威的缘故,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在美国教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而独特的象征意义.然而1996年,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却被迫停办了.本文通过回顾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的办学历史,分析了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教育研究范式.透过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研究应该遵循什么学术标准、采用哪种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0.
Richard Smith 《Educational theory》2015,65(6):739-754
It is one sign of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the humanities,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quiry as well as to our world more widely, that such justifications of them as are offered frequently take a crudely instrumental form. The humanities (which in this essay are not distinguished from the arts) are welcomed insofar as they are beneficial to the economy, for example, or play a therapeutic role in people's physical or mental well‐be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they are marginalized for similar reasons, on the grounds that they neither appeal to the lucrative overseas student market nor constitute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grant income from research councils, industry, or other funding sources. While their plac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still defended in many quarters, the increasing demand that research should have “impact” can leave the humanities appearing ineffectual. Furthermore, the very idea of research is widely taken to mandate empiricist and “scientific” approaches. Although there are no easy solutions to this state of things, Richard Smith argues in this essay that those of us who value the humanities in and for themselves might adopt two approaches in particular: to pursue vigilant criticism of the rampant instrumentalism and scientism of our time, an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a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humane inquiry: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