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明日报》去年刊登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部分获奖名单,不仅列出作者,还列出责任编辑,让编辑同作者一起“亮相”,这在目前还不多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问世,当然首先是作者精心写作的结果,但编辑从中付出的辛勤劳动也不应忽视。且不说作品从修改到定稿,编辑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单是把值得发表的好作品从大量作品中遴选出来,也需要编辑独具慧眼。让编辑同作者一起“亮相”,意味着对编辑工作的肯  相似文献   

2.
周少华 《今传媒》2003,(4):79-80
在报刊、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既是其开端,又是其核心。而编辑的工作对象是作者的作品,因此,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也就成为编辑工作中的重要主题。从编辑业务的角度看,作者与编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为编辑的工作提供“原材料”,编辑则将作者的劳动成果进一步加工、制作、包装成适于批量销售的“产品”。但是,在编辑工作中,编辑权利与作者权利也可能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编辑的稿件加工权与作者的作品“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之间  相似文献   

3.
在编辑面前,我是个作者,长期同编辑打交道。在某些作者面前,我曾经是一个编辑,现在也还在主编一个刊物,也有过同作者打交道的感受。作者和编辑两种角色,都是与文字打交道。编辑与作者要成为知音这里说的是艺术上的知音。如果说,我在作品中表现的想法,不能得到编辑赏识,首先是不能得到编辑理解,那就成为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最小的痛苦,是看到发表出来的作品中错字,特别是把一个生怕弄错了的字弄错了。譬如,众目睽睽的“睽”字,与暌别的“暌”字,偏旁是不同的,一个是目,一个是日,稍  相似文献   

4.
浅谈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刊的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撰写的、由编辑组织加工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书刊是向社会传播文化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制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而编辑则需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3方面: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刊。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刊;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  相似文献   

5.
编辑升华作品艺术性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作品的价值不外乎体现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作为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审视,增强作品的审美含量,是发挥编辑作用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一件作品无论作者在表达形式方面做得多么完美,那也只能说是一种狭隘的完美,一种作者自认为的完美.在作品完成为社会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传播的时候,这种完美就不一定是社会所能接受的完美形式,还需要经过编辑的再加工再创造,使之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完美性.  相似文献   

6.
三、对作者个性的态度高尔基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的卓越品质之一,是他对作者个性,对作者固有的创作风格非常关心爱护的态度。高尔基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他在编辑工作中,从不强迫作家摹仿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他对所编辑的作品从内心充满热情,对作者的艺术形式特点力求理解得更准确、更全面的愿望,可作为他在编辑和评价文艺作品手稿时的特征。高尔基最尊重作家,他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与作者共同配合的工作,而不是代替作者的工作。在编辑加工作品的手稿过程中,高尔基除力求使作品尽量达到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富于艺术表现力以外,还对作家所具有的独立创作精神表示由衷  相似文献   

7.
在作者、编辑、读者的三维空间中,编辑扮演着一种非常特殊的角色。他首先是中介和桥梁。因为作者的作品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转化为公众读物,读者也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其次,编辑角色的扮演又具有"双重  相似文献   

8.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期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活动,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期刊是向社会、向企业传播文化的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造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期刊的质量和价值,而编辑则根据期刊的宗旨,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书刊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稿件,编辑对作者的稿件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了可以传播和保存的刊物。作者提供的稿件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作品;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在读者群传播、交流,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决定了作者的命运,所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对作者很重要,作者可以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信息、出版信息,制订和修改自己的撰稿计划。另一方面,编辑...  相似文献   

9.
要善于发现作者发现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中,发现是编辑独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编辑只有发现前人还没有发现的编辑角度或编辑规律,才能够不断创新,超越前人,体现编辑的劳动价值。《连环画报》的老编辑吴兆修有句名言,要发现新的作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巴金老先生曾说过:“编辑的成绩不在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许多成功的选题是编辑从作者那里得来的,作者拿着书稿上门推销,这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比如获得双效的小说《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力作,但他的这部稿子并不是送到出版社就立即被看好,而是辗转几个社,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这部书出版后发行量很大,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如果扪心问一问,前面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为什么拒绝这部稿件?原因是他们缺少“发现”的能力。要坚持“对作品,不对人”原则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谁都有朋友。编辑有作者朋友更是正常的事。在编辑期刊的时候,许多编辑努力维护作者的利益,也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也是刊社的上帝。但在用稿的问题上,应当更尊重读者的需要,因为读者才是我们期刊的真正上帝。《漫画大王》有个规矩,对作品,不对人。书稿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0.
编辑是作者的朋友。在与作者交友的过程中,编辑的学识、态度、责任心、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编辑应向众多的作者敞开坦荡的胸怀,与他们建立纯洁诚挚的友情:把自己化作路石,让作者踏着自己的脊梁前进;把自己变作阶梯,让作者踩着自己的肩膀高升。编辑用心血培育并浇灌着与作者的友谊之花,这是鲜艳之花,是能结出丰硕果实的最美之花。 为了成为作者的朋友,编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从大处着眼去肯定和扶植一个作者、一篇(部)作品,需要编辑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学术水平,还要有相当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对科学发展趋势的高度敏感性和作为编辑的高度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时间在字斟句酌中慢慢流逝.编辑工作之余,我们是否还能找到更多可以慰藉心灵的作品?基于这样的设想,《中国编辑》新开设《编辑艺苑》栏目。希望通过刊登编辑出身的艺术家之作品,让读者在研究探讨编辑工作的同时,亦有一方园地可品评艺术,陶冶身心。让我们一起感受编辑的艺术,进而艺术地编辑。  相似文献   

12.
编辑如何用好作品修改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图书修改权的性质与编辑职责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而著作权就包括作品的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因此,从法理上来说,作为不同于作者的主体,编辑并没有对作品进行修改的权利. 但在现实中,所有图书都是经过编辑加工即修改后才出版的.编辑具有从政治、思想、科学甚至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审查的职责,一旦发现作品中的问题,编辑就有责任指出来,提出修改方案.这样,版权保护与编辑加工活动之间就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3.
参考文献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严格地说,只有从别人的观点中吸取精华加以提炼,为我所用.然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才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无可否认.由于读者不大深究作者所列的参考文献.编辑也不可能一一核对,以致个别作者采取了瞒天过海、自欺欺人的手法。如某刊刊登的《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葛民同志对此在《图书馆》93年1期作了评述):真正参考了的文献不列出,而与文章论点关系不大的文献却列出了一大堆,好让读者认为作者是研究了许多文章后才写成此文的。似乎参考文献越多,论文质量越高。有的…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界,人们都知道穆青、郭超人、艾丰等名记者,却很难列出若干名编辑的名单来。即如知名度颇高的人民日报原总编辑邓拓,也是因《燕山夜话》等编余作品而名扬四海的。 这不免让人生出遗憾。新闻圈内的人都知道,其实,编辑对一家媒体的作用乃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何其大矣! 还是从名记者说起吧。我想,每一个知名记者在心底里,都会深深地向他的责任编辑致敬礼,并且会因某一篇稿子的处理而记住一辈子。有的记住某编辑笔下点石成金,使原稿一下子变得非同一般;有的感谢某编辑系知音,当初力排众议,可谓远见卓识;甚至有的编辑对作品…  相似文献   

15.
编辑的社会角色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来定位的。从作者一方而言.编辑是作者作品的裁决和加工者,编辑的二度创作是作者作品走向社会读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编辑意识或称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决定编辑能力和编辑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读者一方而言,他们接受的是编辑产品,是编辑人员经过对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以及文化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一系列工作之后的精神和物质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编辑活动是指向读者的一种活动,通过编辑,让作品或者文本作用于读者,编辑的目的才能达到.在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三边活动中,读者是受动者,也是目的,因此,如果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是不可想像的.在这方面,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对文本生成的重大作用,甚至认为读者本身就是文本的一个有机因素.这些理论对编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认为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文稿,编辑具有三种身份:读者、编者、第二作者。在编辑过程的不同时段,由于编辑所处位置导致角色的变化,相应地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不同的编辑心态。业内人士常把编辑职能分为策划编辑和文稿编辑两类。这恰恰也反映出编辑过程中两个大的阶段:策划组织选题阶段和文稿加工阶段。正是在这两个阶段的运行、衔接和过渡中,编辑实施或者说完成了角色的换位,促使一部作品走完了从胚胎到出生的历史过程。美国学者麦卡锡(PaulMcCarthy)认为,策划编辑和作者撰写文稿是一种共生关系,因为“事实上,早在编辑在书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经展开了创造性的合作过程”。在编辑策划过程中,“作者和编者一起把某个概念或构想发展为很强的写作大纲或出版提案,然后把这份大纲或出版提案扩展为文稿”。即是说,策划编辑在文稿酝酿阶段的“提前介入”使传统的作者撰稿、编辑编稿的关系被彻底打破,编辑不仅是在创作之后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还在创作之前(初),从宏观的角度,对作品的主题、框架结构、层次等根本性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这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目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形势下,许多出版社、期刊社都把对市场的研发放到了首位;根据社会发...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省电视台新闻部当了几十年口活编辑,对编辑一词的理解却并不十分深刻。当然《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编辑”的权威释义隐约还记得:“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云云。换句话说.也就是作者拿来了“现成”的消息、通讯、甚至报告文学之类的作品,经过你这位大缩(叫熟练文字匠也许更切贴)指点迷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而“点石成金”,让合格的作品发表(播演)出来。看来所谓的“大缩”原不过是程咬金三板斧的能耐。诸位且慢.若是作者开始弹嫌舞文弄墨的差事不如贩卖脚气膏赚钱.不如做公关小姐汲洒.不再愿意写稿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张天定 《编辑之友》2010,(11):109-110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者为作者."[1]编辑人员以作者身份从事著述,与其他作者并无两样,他们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无疑也享有著作权.但在编辑加工中,编辑人员能否拥有个人的著作权呢?<著作权法>只规定了"编辑作品由编辑人员享有著作权".根据<著作权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说明,"编辑作品"是指那种选择若干作品或作品片段汇集编排而成的作品,如各种文选、诗选等.  相似文献   

20.
二、创造经典,打造个性团队 的确,编辑应该关注经典,关注名家。然而,经典与名家并非生来就是经典与名家。除了传统的经典、名家之外,经典要靠作者与编辑共同来打造,名家则要靠编辑从普通的作者中来挖掘。因此,出版社要舍得花本钱努力为编辑与作者搭建很好的沟通平台,让编辑从自己的作者队伍中发现有潜质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把他们的作品锻造成为经典,把他们塑造成为名家;反过来;这些名家又可以为出版社创造更好的效益,双方形成良性互动。出版社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