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以文化启蒙的视角惊异地发现了现实中残酷的儿童世界,并在作品中批判性地呈现并拷问了儿童精神被虐杀,逐渐沦为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吃人者”的现实。为改变这一现实,鲁迅在文本中憧憬着理想的儿童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创见性的观点。鲁迅将对儿童的关注纳入到整个文化启蒙的视域中加以参照,力肉通过“立人”建立理想的“人围”。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看重和肯定理想的,其个人理想与整个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统一在一起,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鲁迅有清醒而得到的看法,他在注重实践的前提下把握理想与现实、“将来”与“现在”的关系,主张要执着“现在”而追求“将来”,特别是在后期,他已把现实斗争与理想信念完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由鲁迅独子、全国政协委员周海婴先生倡议发起的“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评选活动,近日在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拉开帷幕。以“尊重母语、学习语文、独立思考、培养韧性”为宗旨的“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造就文学新人。  相似文献   

5.
《新读写》2014,(7):F0002-F0002
《第五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优秀作品集》出版啦 2013年第五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吸引了包括海外选手在内的一百多万青少年学生参与。依照往届惯例,组委会精选了该届大赛的优秀作品集结成册,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第五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优秀作品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 ,儒家最先提出了“成人”思想 ,并将其描写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后来道家又从相反的角度阐发了自己的“成人”理想。历史发展到近代 ,鲁迅总结了诸多启蒙思想家的有关思想 ,提出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想。从历史源流与当前现实看 ,当代的理想人格应从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系中 ,体现出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7.
鲁迅以文化启蒙的视角惊异地发现了现实中残酷的儿童世界,并在作品中批判性地呈现并拷问了儿童精神被虐杀,逐渐沦为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吃人者"的现实.为改变这一现实,鲁迅在文本中憧憬着理想的儿童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创见性的观点.鲁迅将对儿童的关注纳入到整个文化启蒙的视域中加以参照,力图通过"立人"建立理想的"人国".  相似文献   

8.
课外阅读,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这块重要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乘虚而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历来就重视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经常给以亲切的教诲,具体的指导.一九二七年七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鲁迅不顾生命危险,来到广州知用中学,作了《读书杂谈》的著名讲演.他号召青少年学生“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他鼓励青少年学生“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①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课外阅读表现了多么深切的关注!在青少年的课外阅读问题上,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鼓吹什么“文化娱乐论”,把课外阅读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闲遣兴,妄图无声无息地解除人们的思想武装.与此相反,早在五十年前,鲁迅就认为,课外阅读应该有着严肃的政治目的.当时有人把“小说”当作“闲书”,一直引起他的“深恶”.他早  相似文献   

9.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少年应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青少年的“艰苦奋斗”教育却越来越少了。面对这一现状,本文站在哲学的视闽,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青少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把理想转变为现实的途径,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手.阐述青少年“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以唤醒青少年“艰苦奋斗”的本真活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创作在理想与现实两个世界的彼此参照中展开,现实的揭露批判是其表象,而理想与寻路才是他创作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鲁迅的人生理想由健全的人性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构成,这既代表了中国近现代改革最富现代性的认知和理念,也与孔子源自上古的人生理想相契合。鲁迅的探索,为中华民族建造立足于传统并回归传统的理想社会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意义在现实和读者的不断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鲁迅思想及其传述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已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独特性与丰富性的证明。阅读鲁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的和历史的意义还原,更需要有精神灵魂的撞击和生存意义的拷问,并在“撞击”与“拷问”中实现思想的去蔽和生命的自觉,在尽可能真实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能大胆而真诚地直面自我的现实和人生,在“鲁迅与自我”的双面审视里实现阅读的意义循环,读鲁迅即读自我和现实,在阅读人生和现实中阅读鲁迅,又在阅读鲁迅中理解自我和现实。接近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最便捷而恰当的方…  相似文献   

12.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我们培养“有理想”的新一代,为的是实现把祖国建设成具有“两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理想。而要科学地、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必须剖析理想的心理特征,揭示其类型与层次。理想的特征。第一,指向未来。理想是与现实相  相似文献   

13.
“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朋友、对成长、对自我个性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但是由于“网婚”具有的虚拟性、游戏性、符号性对青少年的道德心理、行为品质和理想人格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亟需准确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导向,引导青少年保持虚拟社会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一致,唤醒青少年的“善良意志”,倡导自尊自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也应承担应尽的社会道德责任,引导青少年走出“网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从五四起始的现代乡土童年书写,追怀作家童年时代的生命经验与人事见闻,对已逝的童年乐园的忆念多源于现实中成年人生的困境.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到萧红童年的“后花园”的记忆书写中,寄寓了作家的生命理想,也蕴藏其“失乐园”的沉痛.萧红在表现的深广度上体现了与鲁迅相接的精神底蕴,不仅传递着“励己”及“立人”的渴望,而且对个体生存和整个人类命运之荒凉底色有着深邃的洞察.现代作家的乡土童年书写大多体现了对“失乐园”的清醒意识和力求振拔的内心挣扎.  相似文献   

15.
一、《两地书》人情美格调初探鲁迅与景宋(许广平)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九年间的通信集《两地书》中,显现了一种“独托幽岩展素心”的风格高致的人情美。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作家在描叙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同时,也抒写了浓冽的人情美,其间有保姆情,有师友情,有严父情等等。但由于鲁迅自幼以“戎马书生”和“血荐轩辕”自许,全力以赴地发愤读书,矢志救国,以及封建包办婚姻的遭害等原因,在这本自传性回忆散文集中,就是看不到一般青少年生活  相似文献   

16.
作为身历“一二·一运动”的民主革命青年,王景山在20世纪40年代激荡的时代浪潮中遇合了鲁迅及其文学。这种独特的遇合方式形塑了他对鲁迅别样的理解,也在20世纪80年代生发出他对“爱国主义鲁迅”的系列论述。这些论述以国民革命时期投身实际斗争的鲁迅形象为轴心,突出了“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联动性,也试图用“民”这一媒介性的概念调和鲁迅早期“人国”思想的内在矛盾。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景山则日益疏离专业性的鲁迅研究,而以“弘扬鲁迅精神,宣传鲁迅思想,普及鲁迅著作”为职志。但无论是倚重鲁迅资源参与的思想论战还是以广大青少年为目标的鲁迅普及教育,都浮现着早年民主革命经验悠远而绵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复杂的缠绕——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树书屋”的槐树在鲁迅的生命体验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小说中,槐树的“阴树”特征都与鲁迅身上的“鬼气”相契合;槐树的“茂树”特征又与鲁迅个体生命力的萎顿、人世变幻的无常相背离;槐树作为鲁迅与周作人曾经“兄弟怡怡”的见证,还成为鲁迅隐秘表达情感的机制.探求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为深刻理解鲁迅“蛰伏期”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条别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毋庸置疑,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作为一种文化经典,鲁迅作品对青少年的成长,以至新文化的传递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问题是,今天的中学生跟鲁迅之间存在一定的隔膜,这是一个严峻的也必须正视的现实。作为认识鲁迅的主要载体——鲁迅作品,担负着引导青少年学习鲁迅的  相似文献   

20.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