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张骏德 《新闻界》2000,(4):23-24
这几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 ,报社、电台、电视台都很重视经济报道 ,都在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质等方面下了大功夫 ,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然而在大众传播要求“分众化”传播 ,不同层次的受众要求有不同的经济信息服务的情况下 ,经济报道的栏目构成应特别讲究。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 ,经济报道往往以条块分工 ,形成经济报道的栏目构成比较僵化 :农业新闻、工业新闻、财贸新闻、交通运输新闻等。这也是导致经济报道重生产、轻消费 ,重经济工作、轻经济生活 ,重领导角度、轻社会角度 ,重产量、轻效益 ,重计划、轻市场等一系列倾…  相似文献   

2.
3.
4.
报纸人物新闻以浓缩的时空和语言文字形式,通过报道对象的生存、生命、生活中的动人图景,把读者带入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某一横截面或某一时空隧道,不仅让读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让其从中获取信息和机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其最终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要么改造客观世界为人所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创造价值;要么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思想,从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但这种被我们通常称之为“舆论导向”的引导,只有在感染读者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发生作用。 从体裁上看,人物新闻目…  相似文献   

5.
新闻深度报道,海内外学者,对它作了多方界定。西方学者的阐释,除了“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之外,还有“深度报道是一种对表面报道的扩展”、“深度报道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报道”(转引自台湾钱震《新闻论》)。仔细研究一下我国近十多年的各种深度报道,它已超过了西方界定的内涵,我国《新闻学辞典》诠释为“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在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由此可知,它不仅是“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还将新闻五要素拓展…  相似文献   

6.
电视人物访谈主要以视觉形象直接作用于受众,其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象的直接展示。它通过图像的剪接来传达观点和态度,又通过语言和字幕,进一步描述事实,表达观点。形象性和直观性是电视访谈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力量所在。这种节目形态能够有效地实现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人物永远是最有魅力的。每一类人、每一个群体,都有值得传媒去发现并放大给人们看的特定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特  相似文献   

7.
陈思劼 《新闻记者》2005,(10):39-40
《1/7》是一个60分钟的大型电视周刊,是2004年1月4日开播的。栏目的前身是上海电视台的一个名牌栏目,叫《新闻观察》。《新闻观察》的创办是在1997年,所以加上《新闻观察》,我们这个栏目有8年的深度报道制作经验,整个栏目是延续发展的,有很多经验也是延续的。  相似文献   

8.
方军  谢智 《新闻前哨》2001,(6):33-34
报纸的时事报道作为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的窗口,正在或者说已经被飞速发展的网络传媒投下的身影挡住光芒,并且被贴上“反应迟缓”、“窗口窄小”等封签。报纸并非没有采取对策,但出版提速只能让今天的读者尽早阅读到昨日的新闻,无法同网站每日数次、数十次新闻刷新乃至即时新闻滚动相抗衡;对时事版的扩版增张,也不过是增加了在网上一次或几次鼠标点击的信息量。 从报纸的新闻构成看,网络传媒挑战传统媒体,报纸的时事新闻首当其冲,时事报道难度增加也就不足为怪。有人认为,网络的发展给传统媒体敲响了“丧钟”,那么时事报道也难逃…  相似文献   

9.
10.
袁佩芬 《新闻界》2006,(4):70-70,67
当今社会,灾难事件成为电视新闻选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别,发生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灾难事件都会迅速登上我国各级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在拍摄灾难事件或者编辑灾难新闻时,如何处理好灾难类事件的电视镜头,从而使灾难新闻既能体现出突发事件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又能兼顾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体现记者和编辑的道义责任,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和灾难性事件的极高新闻价值,灾难报道成为受众关注的热点以及各类媒体抢占市场的关键。和其他媒体相比,报纸在时效性上处于劣势,但是报纸具有长期树立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及属于更能引起受众思考的静观的视觉范式,因此报纸在灾难报道中依然独具优势。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多家报纸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从整合、理性以及深度三个报道角度来阐述报纸如何在灾难报道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2.
人物报道比一般的新闻报道难度更大,难就难在事实的深度挖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叙述的节奏、电视手段的运用等。它需要调动更多的新闻手段和采访技巧。以下笔者就一篇反映创业典型的人物报道《“雷竹王子”李果林》进行例话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华网综合了《国际金融报》和《每日经济新闻》的文章报道:面对电视和互联网的双面夹攻,作为行业风向标的美国报业疲态有增无减。众多数据表明,报纸的艰难岁月已经来临。美国报业协会(NAA)11月7日统计的结果显示,美国主要报纸今年4至9月的日平均发行量为45153192份,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6%。  相似文献   

14.
普通人、“小人物”报道近几年持续走红,相较于以往的典型报道对政策宣导与“意义呈现”的重视,这些“非典型”报道更注重价值传播与社会认同.这种转变既有对固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反拨、传媒对现实关照的理性与自觉因素,也与受众的审美意识、情感表达及对故事、传奇的需求有关.转型后的人物报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呵护、人类良知与灵魂的守护上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陈骁  南楠 《新闻世界》2013,(5):147-14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话题新闻"的报道方式在各新闻网站上唱起了主角,它标志着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报道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式转向互动式、引导式。它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手段和途径,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直观性、即时性、针对性、可读性。本文试通过对人民网"两会"人物话题报道的分析,以期为改进媒体人物话题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敏 《传媒观察》2004,(8):17-18
今天。凡有世界性的体育大赛,电视的全面直播已经成为体育迷的首选,电视以及网络的赛事直播无疑把观众带到了现场,几十秒钟的延播丝毫不影响观众置身赛场的冲动,仿佛赛场被扩大至整个地球村,让电视及网络观众与现场观众同步喜怒哀乐。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兴媒体蓬勃兴  相似文献   

18.
陈革林 《新闻窗》2014,(3):47-48
在常人的眼中,电视法治报道一般都是冷冰冰的,没什么人情味。因其内容要么是普法教育或公检法司的工作宣传,再就是打击犯罪现象及犯罪分子的报道。笔者认为,在电视法治栏目中注重人情味,既可以增强报道的贴近性、服务性和生动性,又可提升收视率,还能使普法教育入耳入脑,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20.
在电视系统中,一个电视栏目品牌是与其他电视栏目相区分的独特标识,它是一种定位、品质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综合体系.品牌既是一种特色,也是一种信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