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人们常把知识喻为海洋,在我看来,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海洋。在书的海洋中游弋,自有道不尽的乐趣。姑且不说世界各国年出书之多之巨,单是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年出书已高达8.8万种,真是名副其实的泱泱出版大国。在如此众多的图书中,一个编辑一年辛苦责编的几本书,乃至一个出版社一年出版的百余种书,不过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从量上看是如此,从质上看则不尽然。在浩瀚书海之中,偏有一些 相似文献
3.
4.
5.
6.
王莹 《记者观察(上半月)》2021,(7):64-67
生正逢时:从天津到昆明
杨苡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辈上有四位曾在晚清时考上翰林.父亲杨毓璋留学日本学习经济,回国后先后担任沈阳电话电报局董事、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哥哥杨宪益留学牛津大学,是中国最为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姐姐杨敏如专注于文学研究,是古典文学界的专家.可以说,杨家就是一个才子佳人辈出的大家族. 相似文献
7.
阙道隆先生在<编辑学理论纲要>(<出版科学>2001年第3、4期)中指出,编辑学的学科体系"由编辑业务、编辑史和编辑理论三部分组成"."编辑业务、编辑史是血肉,编辑理论是灵魂,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谈到编辑学的研究方法时,阙先生指出,它"有三个层次,即指导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编辑学属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普查)、个案研究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对编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我十分赞同阙先生的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8.
我家有九个大书橱,顶天立地紧靠在屋墙边。再也没有书橱立锥之地了,便将阳台封闭,又安放两个。那么多书,“文革”期间损失的还没算上,其实都是从看一本书开始招来的。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候,我父亲见别家孩子会看小说,觉得我也该会,就买了一部《西游记》给我。我一放学,跑回家就抓起来看,看得连饭也无心吃了。父亲怕我误功课,再也不给我买小说。但很幸运,我家附近有个西安市场,里面有一家小书铺,卖书,也收购旧书。我看完《西游记》,就拿去和书店老板商量好,换他一部薄些的小说。看完之后,添一点钱换另一部来看。如此这般,在上初中三年里,几乎把这书铺里的小说看个遍。那时候我爱看打仗的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隋唐演义》、《杨家将》、《精忠说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等等,好几十部都看了。更爱看滑稽有趣的书,如《西游 相似文献
9.
10.
“盘点”并不是常设的栏目,却是每年年初几期的重点。图书出版有一个有趣的“内化周期”,一本书出来了,要几个月或者一年后才会真正产生影响力。所以,盘点栏目是很多读者包括图书馆喜欢的栏目。一位北京的图书馆领导告诉我,这个栏目乃是他们每年给读者推荐好的思想类、学术类图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4月28日下午,办公室电话铃声响了起来,话筒里传来的是陌生的女声:“您是侯军先生吗?太好了,终于找到您啦!我是谁?您肯定不认识我,但是,我从认识我爱人那时起,就老是听他说起您的名字,我是替他找您的,老费劲了!我爱人是谁?哦,他叫何玉鹏,也是您的同行,是大连新商报的记者——您还记得吗?二十多年前, 相似文献
12.
13.
14.
《记者观察(上半月)》2014,(12):80-82
正一个人生命延续的三种方式:旅行、读书和健身;指的是心智的成长。所以有了那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经常被我们挂在口边,但有的人身体力行着。她37岁去过37个国家,7年出版26本书。她坚持一天读一本书,一天看一部电影她是台湾"广告文案教母",以诗歌般的创意文字将诚品书店塑造成为台北市的文化地标。她说,她不在乎那些主管、经理、老板之类随时可以被别人取代的身份。她宁愿把自己当作一项事业,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 相似文献
15.
16.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