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以形意拳课程教学为例,依托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结合形意拳课程特点,确定课程培养目标,依据相关理论基础构建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意拳“金课”,教学设计覆盖教学全过程,融入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数字电路"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线上"混合式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该教学方法以"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融合课程思政,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机制,确保了线上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增加了学习的挑战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成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教育模式面临改革,蓝墨云班课凭借其独特优势获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活动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托蓝墨云班课平台设计并实施了混合式教学。实施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的不足,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背景数据实时导出,教师能及时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量化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使教学评价更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2017,(11):99-106
文章通过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学习环境、学习行为、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四个方面对现代教学产生了影响。随后,在不同的阶段,文章分别进行了串联式、并联式、嵌入式等三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并在理论上验证了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好。最后,文章进行了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讨,明确了慕课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才是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人类经验传授活动。教育者“教”的目的在于学习者能够“学会”,因此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时代,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从学员的发展、学员的学习、学员的学习效果三个方面重构教学设计,变传统教学为混合式教学,并采用Boppps模式、情境式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在线平台等多种方式,促进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本质转变,深层次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通。  相似文献   

6.
尹庆丰 《物理之友》2022,(10):1-4+13
以“光的折射”教学为例,结合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以及抗击新冠疫情的背景,厘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7.
《综合英语》课程的传统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一流课程的要求。基于“金课”特征和《综合英语》的教学现状,以“两性一度”为标准,讨论以超星学习通为平台进行《综合英语》课程“金课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建设《综合英语》混合式“金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开展混合式教学成为改革方向之一。文章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例,通过对体操类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意义、教学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体操类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路径构建与策略实施,以期为其他高校此类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及多元化评价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体操类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黄英  雷菁 《大学教育》2022,(9):144-146+171
文章主要围绕专业实验如何构建“金课体系”展开研究。文章在分析“金课”的基本标准及特征内涵,探索“金课体系”的架构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以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通信专业为例,提出以“实验课程—创新设计—综合实践”为横轴“、基础—进阶—挑战”为纵轴的二维实验“金课体系”,并进行融问题式、引导式及任务驱动式教学于一体的“金课”教学设计初探。这为通信专业实验的“金课”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给出了可行的教学设计思路,推动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背景下,结合高职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以“交互式平台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融合、学习特征的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考核方案的制定这六个方面进行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并比较该教学模式下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对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1.
韦芳元  李丹 《教师》2023,(6):93-95
传统教学信息量少,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新时代,要着力打造“金课”,面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应对挑战的新选择,也为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新方向。文章以职业本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以更新教学理念为重点,以改革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新样态。  相似文献   

12.
闫旭 《大学教育》2022,(11):220-222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分为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评价总结阶段。太原学院翻译专业学生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英语语法课学习前、后测结果显示,实验对象英语综合水平显著提高。可见,该教学设计解决了内容同质性、不易理解、体系不清晰、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而且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本文以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为例,对总体教学目标由初级到高级进行梯度式设计,线上教学活动的重点体现为检查预习质量和创建问题引导单,线下实操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教学评价体现实践类课程混合式教学特色,并且具有过程性和量化性,从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4.
冯超 《黑龙江教育》2022,(10):75-77
“微观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体系复杂抽象,案例主要来自西方社会,学生不易理解。授课教师利用混合式教学优势,按照主流性、学理性、现实性、前沿性、系统性原则,选择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热点作为思政元素,与理论体系紧密融合,形成“线上学习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课堂分享讨论”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应用创新、沟通表达及终身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更加主动投身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  相似文献   

15.
熊慧素  邓树生 《亚太教育》2021,(10):102-104
为了探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提供助力,查阅文献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为例,探索“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形成具体教学案例。只有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理念,课程思政才能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导致教学模式从传统课堂模式向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转变,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改革创新,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品质,促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设计,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课程考核实施多方面阶段性评价标准。其最终目标旨在不断加强学生自学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符合本科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运用Cite Space软件,聚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研究现状,对相关文献进行时间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研究发现: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研究受到重视,文献量有所增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路径、教学模式、课程目标、具体课程的应用以及课程资源五个方面。未来研究应夯实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理论基础,建设有质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体系,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融合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机遇与挑战。基于慕课混合式教学理念的商务英语函电教学,能将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融合,从而极大地扩大课堂容量,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两性一度”的体现的基础上,明确该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进而举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教学设计。基于“两性一度”标准,阐述后疫情时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效地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政课要在守正创新中谋发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真正落实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把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趋势。近几年,“两性一度”课程建设要求引起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广泛关注和思考,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本质要求加以思考和回答,对于依据这一要求调整、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