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并部署实施作为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行业应用型高端人才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  相似文献   

2.
李黔 《兰台世界》2012,(17):39-40
在互惠互利的原则指导下,建设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是培养档案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档案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内容、成效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赵远军 《大观周刊》2011,(10):198-198
文中从改进课程教育体系以打造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创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当前职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方案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提出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总目标是:"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教学与实践是机制、理念、合作的融合与再创新,高校作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应从促进需求侧与供给侧有效对接的角度出发,以项目考核为牵引、以师资建设为依托、以媒体融合为指引,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耦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新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电大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从教师的选用、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课程资源的建设、证书课程的设立等环节入手,探索和建立适应学生实践教学支持服务的模式,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必须是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校内博物(文物)馆的作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是博物馆学专业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传媒院校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指向与策略举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媒院校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是传媒院校特色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传媒院校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应指向三大目标:推动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整体提高传媒教育质量;打造双师型优秀拔尖人才和教学带头人以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促进教师间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传媒业发展服务。围绕上述目标,传媒院校应重点思考和解决三个问题:在做好实践教学改革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制度和政策环境,完成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建;积极搭建各类师资培养平台,建设"双师"型高水平实践教学队伍;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团队良性运行机制,保障并促使传媒实践教学团队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实施实践教学的两大重要载体,前者是在高校内部设置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功能的教学部门;后者则是与高校建立了稳定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的校外组织。二者之间存在着同行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和档案学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由于二者在实践育人方面拥有各自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如何使二者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蔡馥谣 《新闻传播》2023,(15):85-87
随着传媒产业快速转型发展需求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已经成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自觉行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战略需求,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带来巨大历史性机遇与挑战。高校需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下的融合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策略,推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和改进新闻传播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培养创新思维,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受到广泛关注,许多高校迅速行动,纷纷召开新文科建设会议或出台新文科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给传统的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威胁.文章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目前传统体育新闻采访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传统体育新闻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缺乏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编写有针对性的课程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期为体育新闻采访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必然要求。现今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大多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对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尚少。本文以新闻学概论课程为教学实践案例,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过明确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特色,推动思政教育和新闻学专业教育共同发展,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卓越人才的前沿阵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社会推进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而在媒介革新与平台盛行的环境下,卓越传媒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实践形式在“双创”理念引领中焕发新的思路。建构融媒体时代卓越传媒人才“双创”平台生态需要把握大学、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间关系,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作用并生成了传媒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的四重维度,分别是:产学研一体的理论指导平台;跨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平台;技能实践的创新服务平台;双创成果的综合转化平台。不难发现,从课程教育模式到社会实践应用,“双创”平台的体系建构融通了理论与实践的互构导向,为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瓶颈、提高传媒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经验方法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韩昱 《信息系统工程》2014,(11):144-145
本文以创新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结构、创新基地建设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提出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学并举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法。为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卓越新闻人才计划中,注重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从事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职业的综合能力,是新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及实践平台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技能实训,落实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媒体融合趋势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培养新闻人才的高校新闻教育,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闻专业实践要充分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针对不足找到良好的对策。地方高校的新闻专业实践必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媒体融合的教学,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努力加强教师的知识重构和能力再造,使地方高校尽快培养出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  相似文献   

18.
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结合自身实践创新性地提出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的概念,并紧密围绕这一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的提出背景、涵义特征、建设思路与过程等相关问题。文章指出:1.长远来看,单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视野会给合作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很多高校的相关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正是导致目前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局限于单一基地的重要原因;2.理想的做法是建设一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这个体系应是一个以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由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多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构成的相对稳定且动态发展的有机体;3.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的具体建设工作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评估校外教育资源的整体需求,(2)设计并建构基地体系结构,(3)搭建多方合作交流平台,(4)建立监控、评估与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孟艳 《大观周刊》2011,(45):125-125
学校是知识创新和传播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机制是为开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而推出的战略举措。"部校共建"新路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造就道器兼具人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部校共建"为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后备新闻传播人才队伍提供了机制保障,开创了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