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袭来,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中国互联网空间上涌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在众多虚拟社群中,粉丝社群是声势最大且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络粉丝社群的凝聚力从何而来?为何网络粉丝社群具有高度的行动同质性?新媒体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参与式观察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粉丝社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直播是维系电视剧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实时讨论是相互情感连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八的佳绩,创下近十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预示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强势回归。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人民的名义》粉丝社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受众反馈和网际互动奠定了互动仪式的基础;观影仪式和讨论仪式的交替进行维系整个粉丝社群的运转;相互关注及情感连带催生了群体团结,并作用于社会现实,从而促进现实社会的改良。  相似文献   

3.
粉丝社群是现代偶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研究对粉丝社群内部的群体分化及作用关注有限。粉丝数量与口碑是网文IP获得改编的重要支撑数据,因而负责作者粉丝社群运行的核心粉丝的作用凸显。核心粉丝担负作者粉丝社群成员的吸纳、日常的互动、控评与打投的动员、作品的宣传与推广等工作,这些职能强化了粉丝社群的认同感,维护和树立了作者的形象,也助力作者作品出圈。  相似文献   

4.
IP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汇聚庞大的粉丝社群。探讨基于IP形成的社群中认同与消费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研究以阴阳师IP社群为个案,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辅助的问卷调查,对阴阳师玩家的认同建构、消费行为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首先,IP社群消费具有娱乐性、社交性和情感性的特征;其次,通过消费IP衍生作品和加入同人社区,玩家对IP的文化认同得以建构与强化;而在这种社群文化认同影响下,追求商品背后的文化意涵成为玩家重要的消费目的,玩家消费具有鲜明的符号性;最后,研究发现在IP社群中,符号消费与文化认同间存在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杨靖毅 《视听》2022,(8):152-155
随着潮玩文化与社群经济的发展,依托盲盒,众多同好者在微博、小红书等网络社区结成粉丝群体并展开互动,逐渐发展成网络亚文化群体。本文以互动仪式链为切入视角,首先梳理了所立足的理论框架,其次采用参与式观察与访谈的手段,构建网络盲盒亚文化社群的互动仪式链,主要呈现仪式启动、仪式运行、仪式结果三大环节,试图呈现出该亚文化群体的互动情况。研究发现,盲盒玩家以网络虚拟社区为互动场,通过群体集聚与设置边界开启互动仪式,通过信息共享、情感表达产生重复性的情感连带,最终实现情感能量的唤起与强化以及群体团结。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时代的粉丝社群娱乐性更强。他们借助媒介工具完成了粉丝狂欢,也带了从未有过的文化新景象,使粉丝文化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容易聚集,也更容易解体。这种不稳定性的产生与不同社交媒体产品的交互设计带来的信息传播效果不同有关。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粉丝社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发现网络粉丝社群的新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互动和冲突,而对粉丝仪式的合理运用则可以使社群获得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兰海燕 《视听》2022,(10):142-145
网络赋权使得剧粉拥有“生产型消费者”的双重身份,由他们生产的短视频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无偿分享和传播。影视剧二次创作短视频是剧粉博主与其粉丝之间的一种情感媒介,“剧粉博主”的短视频生产和分享行为,以及其粉丝的短视频观看和再分享行为都是情感驱动下的自觉劳动。而这种基于短视频的媒介交往是在社会认同和精神交换的指导下进行流通的,是一套拥有独特语言的社会交往方式,形成了新的粉丝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转发过亿"这一数据奇观的背后,是当代粉丝在网络空间建立的行动力极强的粉丝社群。通过互联网络,分散的粉丝个体聚集起来,开始以组织化的粉丝社群为单位积极对外开展集体行动。通过对于粉丝社群的深入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偶像崇拜与集体认同共同构成了社群成员加入集体行动的动力源泉。在具体实践中,粉丝社群逐步形成了明确分工与联合协作的组织系统,并建立了计划教导与监督反馈的行动机制,同时主要采用情感唤起与礼物激励的策略来动员粉丝参与。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根据一定标准选取的粉丝型生产者进行深度访谈,尝试了解并试图归纳出本研究对象的心理动机的普遍性以及提炼出存在个别差异的特殊性。研究发现,在同一个粉丝社群中的粉丝型生产者与单纯的粉丝型受众并无明显的"区别"意识。在创作同人cp文化作品时的心理动机多样化,既具有普遍性的因素,也具有少数甚至特例的特殊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内容生态强大的哔哩哔哩网站活跃着众多高质量UP主,UP主的内容创作不仅带动了用户增长,也是增强用户黏性和活跃度的强效剂,对Z世代用户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以“罗翔”频道的精选视频UP主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UP主对罗翔作品的二次创作对“罗翔说刑法”账号传播的助推作用,并由此探析哔哩哔哩在打造良性创作循环和社区文化方面独特的创作者生态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刘莹 《新闻传播》2022,(15):54-55
在当下中国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网络社群力量逐年上涨。结合新媒体的时代语境,借鉴社会网络理论研究发现,粉丝社群通过网络分享、协作和群体行动形成,通过“自组织”结构以及较为复杂的动员机制,能够有效开展大规模线上线下集体行动,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力量。本文为研究当下社群组织的集体行动提出了新的视角和参考,对粉丝社群情感机制的分析,为粉丝社群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了反思视角。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社交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成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自媒体账号,自媒体营销也应运而生。随着资本的注入,这些自媒体本身也成为了消费者的关键意见领袖(KOL),与明星、名人不同,自媒体博主由于更贴近消费者生活,他们的意见会显得更为真实可靠,于是他们开始更多地借助新媒体平台,利用"粉丝经济"宣传品牌方的产品,甚至是自己的产品,从而获取利益。以Bilibili弹幕网UP主"纳豆奶奶"为例,总结其自媒体营销策略,并分析其背后的受众心理,为品牌的社会营销以及社群经营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梦婷 《视听》2022,(6):161-163
豆瓣网是一个以兴趣为基调的综合性网络社区,豆瓣网中的豆瓣小组是更典型意义上的网络社区。本文通过对“我们代表月亮消灭居心不良的乐手”与“体制内茶话会”这两个豆瓣小组为期8个月的观察得知,豆瓣网的私密小组呈现出高度的隐匿性和边界感,小组内部的内容产制、成员互动的实践行为呈现出独特的互动仪式过程与结果,并反作用于成员感情的维系和社群内部生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颜彬 《编辑之友》2022,(8):50-54+61
文章关注当下出版业网络直播中针对粉丝群体使用的营销策略,以粉丝文化为研究视角,提出文本盗猎、情感认同与精神消费三个与出版直播密切相关的粉丝议题,旨在探究出版行业与网络直播两者间的契合交互与发展可能。通过研究,文章提出以下三方面观点:首先,作为粉丝领袖的KOL与直播粉丝受众都可进行参与式生产,对文本进行盗猎和解构,推动出版与直播实现内容互通与相融;其次,作为互动仪式的出版直播内外,粉丝与主播、直播场域及粉丝社群需要实现情感认同;最后,粉丝在出版直播中的消费行为可作为购买其符号意义和文化所指的精神消费,进而实现增值。  相似文献   

15.
董鹤雅 《东南传播》2021,(2):104-107
社交媒体时代,粉丝在自由地组建网络社群、建构参与式文化体系,社群给予粉丝最大化表达个人情感的空间。本研究基于准社会关系的影响力,分析社交媒体中粉丝与偶像的交往行为,探讨准社会关系在社交媒体中产生的新特征,揭示粉丝社群活动的本质。最后,本文分析了粉丝社群现存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性规范建议,为进一步研究粉丝社群中的准社会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群经济将粉丝经济升级到2.0版本.按照创始人罗振宇推崇的社群经济运营思路,罗辑思维要在内容生产上为社群奠定粉丝基础,通过多渠道的营收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把社群做成品牌,组建基于信任关系又有行动力的社群,构建“自媒体一社群一产业”价值链,最终达成社群经济的终极目标.罗辑思维在商业上的成功表明:自媒体运营要处理好“效率与效果”“商业与文化”“人情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式观察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的拟社会互动,探寻虚拟偶像驯化的过程与原因。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驯化是资本、技术和粉丝三方共谋的结果,身份认同、社交安全需要和崇拜情感是维系虚拟偶像及其粉丝拟社会交往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虚拟偶像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其逐渐扩大的粉丝群体成为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虚拟偶像洛天依为个案,探究虚拟偶像洛天依粉丝的情感互动行为的类型、情感互动的过程,以及情感互动后粉丝所产生的与虚拟偶像之间的情感联结。  相似文献   

19.
以B站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借助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理论视角,重新思考了网络直播中的“刷礼物”现象。梳理“礼物”概念变迁与其引发的交互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发现支撑莫斯式互惠交换的礼物之“灵”在数字时代成了鲍德里亚批判的消费之“因”,即平台消费规则集置下的符码操控,但参与其中的观看者并非全然无意识的消费者,他们在策略性使用中展现出了抵抗符号拜物迷思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人类从口语传播时代迈向电子传播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随着传媒的发展与传播,以大众为中心的网络文化渐渐形成。娱乐粉丝也由传统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迅速集结成网络粉丝社群联盟,并渗透到网络文化中。自2005年真人秀节目的风靡,大批娱乐粉丝诞生、集结,娱乐粉丝群体便开始出现将自己从“人”降格为“物”的现象,在群体命名、行为方式以及精神层面普遍呈现出一种主动的自我降格的物化现象。这种物化行为不仅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更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文化与经济的合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