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的"返乡书写"是一批具有乡土生活经验的文学知识分子自发的写作行为,以各自视角展现乡村的一隅。对于他们来说,"故乡"意味着一个初始的情感召唤,而他们对故乡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对于乡村的自觉关怀举动。本文试图以两位学者的返乡笔记为中心,以此来探究学者返乡笔记中的乡村形象。  相似文献   

2.
《极花》通过书写新时期农民胡蝶的人生记忆,展现传统乡村正在当下的凋敝以及村民"进城"与"返乡"的尴尬境遇。胡蝶"进城"与"返乡"的记忆建立在新时期农村进城务工的时代文化语境之下,对于新时期的"农民工"代表胡蝶来说,自我记忆里的乡村与当下生存的城市都不是诗意的栖居地。作家通过对新时期农民工个体记忆的书写,试图探寻重建传统农村集体记忆的可能性,目的是重建诗意的乡土家园,寻找重建乡土伦理秩序可能性,使乡村子民正视当下生存焦虑,积极寻找改变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作家的本质属性来说,任何作家的写作都是一种地方性书写。地方性书写对于"大小说"的意义重大。对于"大小说"而言,地方就是那只等待解剖的五脏俱全的麻雀。"大小说"的写作多从解剖地方入手,"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即是如此,三部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作为"地方"的苏北鲁南。当下许多中国作家感到困惑的是中国"地方经验"如何重构,"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写作实践证明,地方性书写必须回到乡村现场,作家要努力把自己的身心深深融进中国乡村大地,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真实的当下中国农村图景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乡土中国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乡土中同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特殊的经历提供给鲁迅宝贵的乡村经验,也滋养了弥漫于鲁迅乡土小说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和悲郁忧思的情感.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乡土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使小说艺术与中国的社会改造和民族灵魂改造的事业结合起来,他对于乡土的理性认识和批判蕴涵着现代知识分子最执着最深沉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7.
对于处在历史现代转型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而言,无一不承受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东方与西方的巨大落差.他们希望通过怀乡在乡土世界中获得精神慰藉.但是在接受了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教育以及人文主义熏陶后,返乡之旅变得感伤而复杂.通过对故乡的发现与重塑,则使他们获得了寻找真正精神家园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当下文艺创作中一个比较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底层书写,像2001年李师东主编的《最新底层生活小说》,打工诗人柳冬妩编撰的《中国打工诗选》,热播的影视剧《民工》、《姐妹》等都是对于生活在城市、乡村中的草根阶层的生活、理想、奋斗、苦难、命运等全方位的书写.而如何正确认识底层、底层书写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10.
马拉小说《金芝》以当代人的视角回叙前现代乡村"走马镇"的历史,书写金芝这个女人的伤痛与救赎,呈现中国乡土文明的颓败与回归,反思前现代中国场景中的"一种现实"。这种现实既有作为现代性思想化身的金芝个人被前现代乡村改造的隐喻,又有传统乡土精神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从衰败到延续的挣扎与救赎。  相似文献   

11.
乡土大地历来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不息的源泉,在这些以理性精神观照乡土社会的作家中,笔者选取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王安忆的《小鲍庄》进行对照解读,以"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乡村书写、"乡土美"的诗画建构、童养媳的不同命运和生命亮色的恒与逝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力图从时间维度探寻乡村社会的恒与变,作家关注点的同与异等现实问题,以对具体文本的拆解分析探讨现、当代文学中乡土叙事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实主义的力作,《平凡的世界》对中国传统乡村的书写表现出过人的真诚与细腻,凸显了丰富而生动的乡土经验。不同于文学的形象化演绎,费孝通《乡土中国》以客观、理性的探讨,总结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通过二者的比照阅读,能有助于当代青少年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平凡的世界》的语境与人物魅力,更形象地理解《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底层逻辑的梳理和判断,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在整本书阅读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乡土中国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三十年乡土小说呈现出鲜明的黑色主色调,这种色调折射出乡土中国的现实状态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首先它呈现着中国乡民面对永无完结的苦难时,潜在或表现出的复仇情绪;又是书写乡土的知识分子们反思愚昧、颟顸而义顽固、强大的乡土中国时,对文化顽疾和国民劣根所流露出的深刻绝望;在文笔清淡的作家那里,也未能荡尽黑色的隐忧,那是一种对人性和人类命运饱含深情的思考和关怀.  相似文献   

15.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的文学形态之一,通过乡土中国的文学描述来完成对于现代中国的想象,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陕西作家庞文梓的长篇小说《命运》通过独特的乡土经验表述,艺术化的呈现了复杂的乡村人性图景,塑造了一个不屈于命运安排,奋力抗争,倔强的、充满英雄主义情结的奋斗者形象,从奋斗者精神上无处栖身的尴尬处境中揭示出现代知识分子深层次的精神困顿,体现出作家对于乡土人性的深刻体察和深入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华中乡土派"在其中独树一帜.从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到乡村治理研究,一直延伸到对农村社会运作逻辑的研究,研究重心不断下沉.以乡村治理为关键词,分三个层面总结"华中乡土派"近十年的研究路径与现状,以期对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庆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黄泥地》讲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各色人等相互纠缠构陷的故事。小说对乡土中国的生存情状进行了隐喻式的书写,在描述其相对封闭性、稳定性的同时,又以现代乡绅房国春形象为载体书写了乡土中国的疏离性、瓦解性力量。小说直面现实、叙述细密,同时带有浓郁的挽歌气息,写作旨趣也倾向于"为乡土中国保存一个肉身"。  相似文献   

19.
<湖光山色>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乡土小说.河南作家周大新以其对乡村深厚的感情和对乡村生活独特的理解,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又揭示了乡土中国人性的固守和蜕变.小说中蕴蓄着深沉的乡土情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返回乡土的理想主义;二是对乡村生活的平实描摹,既不神圣化,也不世俗化;三是对乡村人物人性的关注,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四是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历史与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安徽潜山的乡土社会是张恨水在经历了复杂的空间旅行后发现的真实故乡。张恨水对故乡的观察采取了"乡下人"与"城市人"的双重视角,站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立场上来回忆、书写故乡,在呈现故乡优美田园风光的同时又能指出乡土社会的弊端,从而使张恨水的故乡记忆呈现出内在的矛盾性。张恨水的故乡书写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抒写了转型时期乡村游子的特殊乡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