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高校学科建设和期刊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高校学科建设和期刊发展存在天然的互动机制,期刊建设引导和服务学科发展,学科建设为期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立学科建设与期刊融合发展机制,须构建学术共同体,搭建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培育一流学术团队;打造科学的评价评估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期刊。  相似文献   

2.
当前,支撑高校治理的学术智力供给更加充足、“双一流”建设积累较多治理经验且“双一流”高校治理主体日渐成熟,为培育“双一流”高校治理共同体提供较多机遇。为此,一方面要厘清“双一流”高校治理共同体打造逻辑,既要凝聚高校治理共同体思想认同和充实建设资源,也应凸显学生群体的治理价值和巧借外部力量助推高校治理。另一方面,也需科学谋划助力“双一流”高校治理共同体落地的实践路径,不仅应尝试将治理共同体思想写入高校章程,创建协作平台,也要积极创设提升高校治理主体能力的培训课程,并精准考核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双一流”是国家从发展战略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做出的总体表达。在“一流学科”建设的时代转向下,中国教育学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中国教育学在历经模仿学习、理论觉醒和中国特色化三个阶段后,需要在“学术自觉”的文化驱动下建构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并形成以“学派传承”为主要特质的研究共同体,这是中国教育学走向一流并在国际上贡献中国智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4.
2011年10月27日,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全国一流民办大学建设实验基地在西安翻译学院落成。为学院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社会转型背景下创建全国一流民办大学的最佳路径即为转型,首先是政府支持的转型。其次是生源质量的转型。再次就是教师队伍的转型,第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五是学院决策者思想的转型,最后就是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杨浩 《天中学刊》2011,26(6):139-140
在60年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中,王广亚先生主张教育要“有根、有路、有法”,倡导“勤俭朴实,自力更生”,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研究王广亚先生教育思想的特色对于创新民办教育体制,增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特色一流民办大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当今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是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的推动器。“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贯通了中国优质文化的精神脉络,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广度,超越了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现实局限,展现了独特的理论价值魅力。“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极具科学性、前瞻性与教育性,蕴涵丰厚的现实价值,能够为建设美丽新世界,加强全球环境治理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凝魂聚力。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发展。这一概念不仅继承了西方古代哲学的相关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宇宙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习近平提出的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是对其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原则的进一步提升,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深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文章在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区域共同体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常态发展的现实路径,认为区域共同体建设要坚持“共建共研共享共育”理念,在“大”字上下功夫,在“常”字上建机制,在“研”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见风采。  相似文献   

9.
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围绕“双一流”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依托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通过构建交叉学科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建立交叉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构建多维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以及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完善,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适应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世界一流的价值取向,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助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一流学科建设来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学科制度,在根本上是要立足制度优势,推进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应重视科研创新,但更要忠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一级学科为基础,但要加强“四跨越一导向”的研究中心建设;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一流的学术标准,但更要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国家政策和陕西省政策分析,结合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西京学院为例,提出"四个一流"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促进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9,(5):102-10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明间共处与交往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以及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拓新,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理念。教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力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师德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应从顶层制度设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增强教师国际素养等方面突显教师师德建设的主体性、共同体意识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实施建设课程思政,是解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推进三全育人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构建一流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东盟在桂留学人员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其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人文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促进东盟留学生来桂留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目标,通过分析在桂东盟留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理论教育、拓展教学方式、提供多元文化环境及构建“网络课堂”等具体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政策行动的场域和问题情境分析,整体、动态、开放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向度。在整体向度上,为“关键多数”的学科示范带动策略和学科涵盖面扩大策略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制度安排。在动态向度上,“双一流”建设应坚持动态身份,并从动态的比例与周期上建立起学科身份的动态机制。在开放向度上,“双一流”学科的遴选与建设模式是开放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揭榜挂帅、非一级学科、自主选择建设学科和分类特色发展的遴选与建设模式体现了不同的开放思想和开放形态。  相似文献   

18.
开放理念是习近平基于世界历史本质特征和“两个大局”时代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开放”意涵的时代化运用,内蕴开放、合作、发展等丰富内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趣内在一致,旨在顺应世界历史开放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开放合作推动全球化变革,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境遇,应坚持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塑造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坚实的政治基础、发展动力和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它以“十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范,是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一次重要飞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着全球疫情蔓延下的教育生态危机、布局结构失衡下的发展空间危机、学科体系建设下的人才供给危机、教材同质化下的课程资源危机。在国际社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应充分发挥好语言文化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重要作用,以“积极响应”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以“主动跟进”回应本、硕、博学科体系建设,以“合作发展”搭建世界文明交流平台,以“融通中外”构建国际中文话语体系。国际中文教育要在变局中开新局,需将自身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互联互通、合作交流、共建共享为根基,打造与世界各国各区域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