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谣依托于广阔的农村地域,孕育于广阔的农村生活,彰显出浓郁的风土人情。农村学校教师可以依托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收集、整理与创新农村童谣,形成体系化的校本资源,蓄积课程创编和资源运用的有效经验,助推农村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本文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寻童谣的内涵中生发劳动意识,在把握童谣意蕴中强化审美体验,在理解童谣主题中绽放“创新之花”,在关联童谣信息中历练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2.
“I'm a little Beijing girl in a red coat.”这朗朗的童谣声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回荡在校园上空。这是宣师一附小的一、二年级学生在上攀登英语课,课上,学生通过吟唱英语童谣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英语实验班的教师借助电子教材,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童谣。学生先是静静地聆听,感知童谣的韵律和大致内容,然后跟着音乐进行模仿,逐句跟读。学生熟悉童谣内容后,就可以和着音乐大声演唱。有的学生在学习中,根据童谣的内容自由地编排动作,边唱边跳,感染了身边的小伙伴。他们自由结合成歌曲表演小组到教室前面进行展示,兴致勃勃  相似文献   

3.
“读童谣”是盲校低年级音乐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以儿童耳熟能详的童谣配以有规律的节奏呈现,凸显盲校低年级音乐课程教学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的特点。同时,新教材还针对一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在“读童谣”栏目中设计了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将一定的“身体律动”“训练感知觉”“矫正与康复”功能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4.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它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以其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是浸润心灵的鸡汤,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海州童谣是连云港市地方传统文化,词句押韵顺口,有天然的音乐性,非常适合传唱,大致可分为游戏类、劳动类、仪式类、生活类,也可细分为摇篮曲(催眠曲)、数数歌、问答歌、游戏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时序歌、喜话歌等等,是地方性音乐文化的一个映照.然而,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富有地方特色的海州童谣已淡出儿童的世界,甚至面临“生存危机”,现在我们大多数的孩子海州话都不会讲,就更谈不上对本地的童谣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了.为了让音乐教育回归生活,重新建立与生活的联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有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每个学生对区域文化的关注,音乐教学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可激发的兴趣点,有效的运用海州童谣资源,让学生在喜闻乐学的氛围中,得到地方性音乐文化熏陶,使得学生文化心灵具有区域性维度.  相似文献   

5.
童谣这个不花钱的“玩具”,曾是孩子童年时期最弥足珍贵的礼物。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变迁后,它从侧重描写生活变迁、道德训诫到被进行灰色的建构。逐渐失去教育价值和生命活力。但是,童谣中所包含的生产生活技能、文化内涵、道德规训、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有助于儿童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学表达以及人际交往。在此情形下,探究童谣的当代教育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将其纳入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童谣说唱会     
教学内容:《童谣说唱会》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活动的过程中总结和检查童谣单元教学内容,并加以扩展。3.创编和改编童谣,通过“说”、“唱”、“演”等多种形式表现童谣。  相似文献   

7.
“五颗星,照天空,天安门,在正中,齿轮麦穗红绸绕,看见国徽挺起胸!”这首活泼明快的童谣,是北京市向社会征集的近2万首童谣中的一首。借鉴北京市宣师一附小等学校的经验,2004年6月24日,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联合发起了征集新童谣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市1600所小学及1430所幼儿园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了这项活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征集新童谣19436首。经过精心筛选、编辑、加工、润色,有400多首优秀作品被选进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童谣》一书,这些健康向上、童趣盎然的新童谣已经响亮地传遍了北京市的校园。为此,中央领导对北京市采用新童谣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灰色童谣”一度在中小学流传,让老师和家长们颇为忧虑。北京市宣师一附小从2003年夏天开始,就发起了用健康童谣代替“灰色童谣”活动,率先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北京童谣》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教材。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更多优秀的、积极向上的、风趣幽默的健康童谣,并指导学生在吟唱中学习童谣的写法,鼓励他们自己创作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校园生活、富于时代气息、弘扬高尚情操的现代童谣。在“我与童谣”系列活动中,老师们充分挖掘童谣诵、唱、写、画、演、编、用等特点,使这门课程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让童谣丰富的内容、简短的文字、精练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成为大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成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本期刊中刊我们推出《新童谣在这里唱响》,旨在通过介绍北京市宣师一附小“健康童谣进校园,唱响师生共同发展的主旋律”的经验,使“童谣”这一德育新途径引起更多的人们关注,并期待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燕  洪成 《考试周刊》2013,(5):182-183
针对小学生一些不良的习惯,我校开展了童谣专题创作活动,童谣内容简明易懂,读起来又朗朗上口。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点点多想想"、"小组活动勤参与,乐于探究要表扬"、"认真作业勤思考,按时完成不拖堂"等,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这样的渗透教育,不仅创造了轻松愉悦的环境,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在童谣的吟诵中进一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走进东苑的校园就能听到孩子们别开生面的童谣声,孩子们在这一文化建设的促进下,逐步端正坐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9.
童谣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实践中,童谣融合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童谣的教育性质来看,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童谣的教育作用,将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道德情操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地方童谣与小学音乐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童谣以儿童的视角反映世界,以儿童的口吻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我校开发“传唱童谣”校本课程,组织学生传、记、唱优秀传统童谣,创编新童谣,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传唱童谣,耕耘心田,”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学生在琅琅的唱童谣、诵童谣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行的熏陶,发展了语言,丰富了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1.
童谣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歌谣。我们都是唱着童谣长大的,没有童谣的童年就少了一抹颜色。然而,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生长在闽南地区的孩子却大多数不会闽南童谣。从德育的角度讲,童谣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从教学的角度讲,它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从2007年起,闽南童谣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对于这门全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南童谣课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和传承其中的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下面就如何将闽南童谣有效融入音乐课堂,谈谈我们的探索之路。一、闽南童谣教学生动化教学中我们尽量让闽南童谣教学生动化,让学生感到童谣的美,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借鉴了"奥尔夫教学法",比如:运用节奏练习、音律配合、角色扮演、游戏等教育手段,使童谣更突显其艺术特征,肢体动作的加入,促进情感  相似文献   

12.
张柳青 《新教师》2022,(7):65-66
<正>近些年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如何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实施劳动教育?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依托项目式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探究劳动意识的培养策略。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通过分层设计驱动性问题,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实践,  相似文献   

13.
“五育并举”视域下,班主任要强化班级课程意识,以劳动课程建设为主要切入点,以班级为主要阵地,积极构建班级劳动教育课程,丰富班级劳动教育内容,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在推动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程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重视,同时很多学校都开始着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融入区域特色音乐文化资源,提高校本课程的丰富性,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先阐述了开设泉州闽南童谣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接着从立足文化保护传承、结合闽南童谣特点、依托重要民俗文化、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利用好新媒体技术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初中音乐有效开展闽南童谣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在《劳动新课标》的指导下,基于“做中学”的中小学劳动课程呈现出在情境中激发劳动兴趣、在引导中深化劳动价值、在行动中提升劳动能力、在探究中生成劳动创造等特征。“做中学”在劳动课程中蕴含课程与生活的活态连接,学生与教师的联动参与,知识与经验的有机融合,身体与心智的科学发展等内在逻辑。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从“做”的情境、“做”的对象、“做”的方法和“做”的结果出发,尝试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四个部分探索如何在中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践行“做中学”,以更好地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一、“弄堂童谣画廊”单元主题活动实施的意义与目标 “弄堂童谣画廊”单元主题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于老上海的弄堂童谣。这一活动的教学既具有整合性,整合了美术、音乐、社会等不同领域;又具有创造性,即在感知弄堂童谣韵味及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想象和创造。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确立了劳动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同时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劳动本身涉及多学科知识,推进劳动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是践行我国课程改革要求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2003年9月,我校正式把《北京童谣》作为校本课程,写进了二年级4个课改实验班的课表内。《北京童谣》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每周每班安排一课时, 做到专时专用,经常研究。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童谣、吟诵童谣、感受童谣、创编童谣,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训练了语言,提高了文化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理想小学依托学校、家庭、社会,构建起以“校艺、家艺和农艺”为主要内容的“三艺”劳动教育课程,从“课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兴趣,为学生成长赋能。校艺课程:在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体验校艺课程侧重于身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让学生在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富有价值的劳动体验。  相似文献   

20.
校园“怪味”童谣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一)缘由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谣: 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深受革命传统教育 和奉献精神的熏陶,流行的是《学习雷锋好 榜样》、《劳动最光荣》等具有革命教育意义 的童谣;70年代的儿童,流行的是《歌声 与微笑》、《小螺号》这样的童谣,尽显淳朴 的劳动人民情感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孩子们在《丢手 绢》、《小小少年》等童谣中自由成长,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