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宝明 《天津教育》2024,(10):132-134
<正>“数量”一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是小学数学中重要内容,由数学概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也可以看出,数量关系占据数学教学的半壁江山。《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核心词之一就是数感,因此教师非常熟悉数感一词,并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训学生的数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对培养学生数感能力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息息相关,建立量感可以帮助学生用“定量”的意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量感素养的形成不像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更需要让学生在度量活动中感知、体验、想象、推理,  相似文献   

3.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量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沿“使用工具重视操作体验,建立1克的质量标准;少用工具重视思维体验,建立更多的质量标准;不用工具重视直觉体验,内化更多的质量标准”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直觉,助力其量感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邵丽霞 《江西教育》2022,(43):56-5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增了一个核心概念——量感,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量感培养有不同的要求。“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培养学生量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综观生活的实际度量,倘若忽视度量的体验,只是简单地记住被测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课前思考】《填数游戏》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在经历填数游戏的活动中初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课程标准、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这两个方面:一、关注课程标准把牢教学“定盘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是要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推理意识是小学阶段数学思维的主要表现,是初中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阳 《小学生》2023,(5):28-30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课程需要的一项关键能力。量感的培养具有难以直接理解、不便直接感知以及未形成标准化的特点,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教学探讨有效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谈到数感,数学同行一般能够接受,感觉这个词比较自然,而数学之外的人(包括成人与学生)会感觉比较陌生,往往问题是:数还有感?只听说过语感,数感是个什么东西?而回到数学教学的这个领域之内,事实上数学教师对数感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数感这东西因人而异,难以进行统一的教学;也有人说数感有其基本的性质,可以想办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新修订的201 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是—个核心概念,这就意味着从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角度来看,数感及其教学已经成为数学课堂上无法回避的—个话题,必须认认真真、切切实实把它抓好。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一个新的核心概念,即量感。“量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但因其非标准化、不便直观感知、不易直接理解的特点而容易被忽视。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整体教学为例,通过立足教材体系、课时结构、过程体验、数与量的联系对比等环节,深度培养学生量感,促进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建立良好的量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1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摆在了10个核心概念的首要位置,可见数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数感该如何丰满起来的呢?本文从联系生活,获得数感的启蒙;创设情境,获得数感的体验;合作学习,获得数感的交流;调查实践,获得数感的强化;估算活动,获得数感的内化;深化运用,获得数感的升华这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正"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基"之一。它是指围绕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在经历了与学科相关的各类基本活动之后,形成的并在遇到相似情景时可以忆起的某种体验、方法性知识或某种观念。那么如何让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呢?《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活动,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段艳蕊 《江苏教育》2023,(48):84-85
<正>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关键词,它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通俗地讲,就是关于量的感觉和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他们养成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是其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数学活动是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过程,是学生量感的生发点和生长点。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适切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效培养他们的量感。  相似文献   

13.
“欢乐购物街”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主题活动的内容,是融入元、角、分等人民币的量的学习的主题活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知道货币的价值,丰富对量的体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初步的金融素养,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具体而言,可以围绕“主题活动目标、主题活动规划、主题活动实施”展开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积累跨学科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陈婷 《理科爱好者》2023,(1):215-2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量感”这一核心素养内容,再次丰富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数感和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最为直观的两大因素,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质量。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对于量感等内容的关注度不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将量感的培养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一步提升了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陈素慧 《天津教育》2023,(27):101-103
<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其中重点表现在“量感”这一内容上。量感指的是什么?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量感的概述、量感培养的原因、量感培养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一、量感概述(一)量感的概念量感是学生在感知物体的长度、大小、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继承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核心观点,即发展“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梳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大核心词”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六核”(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抽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基础上,明晰数学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体现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核心素养培养“一以贯之”、整体化设计数学课程的特点;优化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增加“学业质量标准”,凸显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活动,并将“三会”与“四基”“四能”融入课程、教学和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发展量感的主要方式就是体验,多维的体验活动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构建清晰而准确的“量”的表象。近日观摩了杨慧老师执教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节课,  相似文献   

18.
<正>“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中的关键词,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相比,也是唯一增加的一个关键词。我们思考:量感的内涵是什么?“课标2011年版”中已经有发展学生“数感”的要求,“课标2022年版”中为何还要专门将发展“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表现?量感与数感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设计怎样的数学活动?以下就这些问题,结合实践作一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一个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学生若要建立关于长度的量感,则需对不同的长度单位形成直观的感知和认识,进而能够结合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在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中,教师按照“创设无工具测量情境,代入量感初体验;增大无工具测量难度,加强量感直观体验;感受无工具测量发展史,促进量感感悟”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无工具测量的深度体验,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20.
<正>"数感"一词出自于英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它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到的六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几个阶段的内容中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