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体验式教学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近几年对体验式教学作了一定探索和实践,取得较好效果。下面以北师大版《友爱残疾人》一课为例,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与态度,塑造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本文介绍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5.
6.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学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者在施教时必须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7.
左雪琴 《考试周刊》2014,(89):120-120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总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杨秀杰 《考试周刊》2013,(43):135-136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过于强调让学生接受学习,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与活力,易产生厌学心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中也要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2005,(11):14-14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课程。对于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久会 《考试周刊》2009,(12):140-14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的“体验性”特征较之其他学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让学生亲临其境,感悟品德的内涵和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重头戏,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理念、内容和方法都较过去的《思想品德》、《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在教学时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于2003年秋季与我们见面了。我校一年级和三年级共17个班级参与了这套新教材的实验工作。从实验情况看,新教材得到了全校师生及家长的一致欢迎,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旨在从初级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小学生的情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和自身意念都尚处于未成形的启蒙状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有效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这里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是否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事关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关键.而情感教学又是近年来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一个主题方向,所以,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师目前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玉喜 《农村教育》2007,(1):125-125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观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在课改的进程中,全新的课程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感悟,促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儿童生活,更加重视生活中的教育价值,更加着眼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年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只  相似文献   

19.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按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的有机融合。它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要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要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