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文化须臾不可分.文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文化对于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形象的塑造和教师个体心理的建构上.个体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就等于形成了一种"身份性人格".这种身份性人格与教师知识分子身份的相背离,是缺乏批判性的内倾性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研究》2017,(3):19-24
身份是个体社会等级地位的标识,具有结构性和建构性双重特征。反思高职院校教师的身份,激发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源性动力,能促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身份经历了学官、技艺人和单位人三个阶段,这些身份反映了他们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和文化形象。针对当下高职院校教师在建构性和结构性身份上的危机,需要从作为人的存在和社会规范的存在两个方面重构高职院校教师的身份,塑造其"经济人""社会人""技术技能人"三种身份标识,并通过建构实践文化、反思文化和服务文化,固化高职院校教师的结构性和建构性身份。  相似文献   

3.
论文借助多元文化教育中跨文化教师的类型划分,探讨教师的跨文化适应对其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局外人"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上采取"忠实执行"取向,而作为"局内人"的教师则往往基于对学生的"同情性理解"或迫切希望学生改变现状的心态,开展有益的课程资源开发("文化附加")甚至"创生"新的课程。由此可见,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不是简单地技术参与,而是深刻地触及到教师个人的身份层面。教师对"我是谁"、"我属于哪一个文化群体"的个体身份认同,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在深刻地影响其课程实施行为。同时,在多元文化学校情境中,"局内人"的文化身份对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学生文化背景的"局内人",对学生的处境"感同身受",关心学生的生活境遇和前途命运,是教师有效参与课程变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杨茜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31-38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期教师要自觉将教师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又要通过不断提升"小我"以丰富作为教师"大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杨茜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31-38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期教师要自觉将教师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又要通过不断提升"小我"以丰富作为教师"大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文化育人内含着文明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文明化两个维度,且这两个维度已构成当下中国教育所普遍面临的双重诉求。文化育人通过文化的外在给与与文明化的内在生成方式,化育人"个体人格"的和谐一致,引导人"类身份"的文化确认,进而培育文明而有教养的人。文化育人在更深层面关系到每一个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归属,在更高层面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乃至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当代中国应大力探索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挖掘并发挥文化育人的最大功效,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碰撞与交融以化解人的文化身份焦虑,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教师阻力"问题,是农村文化场域中的特殊群体性现象。"教师阻力"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体身份认同、专业素质和文化惯性等"消极"意象三个方面。城乡二元分割分治、教育发展的"城市中心"主义以及教师个体的身份焦虑等是造成"教师阻力"的三大主因。坚持"整体性"的视角,落实教育均衡战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公共性投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农村教师教育体系等是破解"教师阻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21,(1):96-101
美国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以越南战争为背景,从一个"双面"间谍的视角呈现了殖民历史、越南战争与身份诉求之间的复杂关系。法国的殖民侵略与文化渗透冲击了越南文化与越南身份的纯粹性,对个体身份带来了排斥与边缘化。越南战争结束后,大批越南人以难民身份逃难到美国,导致越南人集体身份的放逐。从个体到集体,越南人的身份诉求在历史与战争的影响下变得异常坎坷。这体现了阮清越对越南历史的反思、对越南战争的探问以及对美国越南身份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 I-C)、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水平调查表、十条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对500名在校师范生的共情能力、人格、教师身份认同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格对师范生共情能力和教师身份认同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师范生共情能力与教师身份认同呈正相关;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人格在师范生共情能力和教师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师人格问题,形成了教师个体人格与教师角色人格的匹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匹配性调查和统计研究,初步揭示了教师个体人格与教师角色人格的形成、特点及匹配关系等,最后对教师人格匹配性研究进行了价值分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人类学对"文化与人格"的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个体、文化与社会的互动性。早期受精神分析学影响,文化与人格学派认为不同文化的儿童教养方式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30-40年代,该学派对不同社会的文化模式进行研究,60年代后,则转向对文化内部的差异进行跨文化比较。通过回顾"文化与人格"的诸多研究,对当今教育促进个体的人格发展有几点启示:应重视家庭和社区的文化氛围,开展性别教育,引入科学的性教育,利用新媒体实现共同学习,关注个体成长中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12.
网络虚拟空间给人们提供了多重身份体验的可能,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同一个体在不同的虚拟空间可能拥有多种不同的身份,塑造多个自我,传统的自我与人格概念在面对网络空间时遭到了普遍质疑。网络虚拟自我与人格特征,不再以特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于网络语境之中;人们在不同的网络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展示着不同的自我,每一个"自我"都是与他人关系的产物;网民自我的建构和呈现都是由于网民从网络传播中的"意义"建构而来的,网络传播使个体的自我意识受到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是一个互动的建构和呈现过程;网络自我和人格不是绝对稳定的、整体的和一贯的,而具有不确定和多元的一面。所以,网络自我和人格以其界域性、合情性、时代性等特征,映射着网络传播所处的现实语境、社会现状和文化样态。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教师教育者的身份与角色,教师教育者是拥有公共知识分子与专业知识分子双重文化人格的群体。然而,在现实层面,快餐式的大众文化裂解着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信息社会的教育文化生态危机侵蚀着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内核,功利倾向的教师教育文化降格着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文化人格诉求。重塑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需要教师教育者有明确的文化自觉意识,坚守自身的文化个性并注重自身文化情怀的涵养。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的发展对世界音乐教育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也面临人类学的转向。它涉及多元文化音乐的理解、传统音乐与文化身份的认同等范畴;主张回归人的教育,即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养成;在音乐课程内容中凸显人类学成果,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建构人类学模式,提倡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进行主体交往,在广阔的生活世界与全球文化背景中进行人类学意义上的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教师人格体现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是教师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学生,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人格,从而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本文仅就教师人格的特点和作用略抒管见。一、教师人格的涵义“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古典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后发展为Personalis,用以表现剧中人的身份和角色特点。人格,不仅是心理学的概念,也属于文化人类学的概念,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因而有不同的概念规定。在人格理论中,G.W.奥尔波特1937年在《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中提出,所谓人格是“决定个体适应环境所独有的心理——生理…  相似文献   

16.
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文化和微观层面的教师个体知识与态度等。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教师身份认同在教育变革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进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一种关于市场、竞争与管理的新秩序,这使得大学教师进行学术工作的学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且使得原来已经"超级复杂"的学术工作变得更复杂。"学术身份"作为分析工具可以用来探究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改革对大学教师学术生活的具体影响。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学术身份"是在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因此学术身份重构的结果可以凸显教师个体在不同层面所承受的各种改革压力,同时可以总结大学组织、学科以及教师个体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情境变革,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全球化时代大学教师身份重构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个体文化能力是教师个体对教师文化的建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表现为教师个体的文化自觉能力、文化引导能力、文化辐射能力以及文化坚守能力。教师个体文化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教师个体具有文化重建的能动性以及具有意志自由获取能力的基本假定之基础上。基于假定,教师个体文化能力的重建要通过三种路径:构建教师职业风险保护制度,提升教师岗位安全感;构建教师个体自我的精神家园,形成教师独立自主的人格;构建弹性的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给教师留有精神坚守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王伟伟  李阿利 《文教资料》2012,(20):66-68,71
本文通过对典型古典文化概念演进的分析及现代文化概念的阐释,明确地提出文化的"四大特质"、"三大关系动力"及"一个核心",并结合整体素质观的阐释,提出了文化与素质相通性的具体内涵:文化的"批判性反思"特质反应在个体素质上是个体独立性的彰显,是独立人格所应有的品质元素,是素质提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力求平衡的和谐性"特质中所蕴含的"和谐性"是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指向内在精神的个体性"特质中体现对精神价值的尊重,正是素质概念的核心价值观;"超越个体的社会性"特质中所彰显的普世情怀,是个体超越自身局限实现个体素质价值的动力与源泉,也是文化与素质最深层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教师人格有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职业性要求。塑造教师的人格要树立教师人格榜样,认同教师人格;培养教师人格评价能力,发挥教师人格影响;开展培养教师人格实践活动,努力完善教师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