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三嫚 《高教探索》2012,(1):128-133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及其人口学差异进行了分析。以665名大学社团成员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提炼并确认了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的四维度结构模型:明确参与目标、选择优质社团、实施过程影响与达成预期成果。自编的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在人口学变量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社团中身份不同及在社团活动中投入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其社团参与质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度重视,使得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对青年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以学生社团为平台,打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是深入推进校园创业活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大学生社团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社团活动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作用,包括有助于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向用人单位自荐;有助于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更加适应用人单位要求;有助于文理交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的形成,更加受用人单位欢迎.在此基础上,从作为就业者的社团成员个体、社团管理部门的学校以及就业大学生最终服务的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社团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将可雇佣性概念与大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深入分析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剖析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已成为挖掘学生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了社会沟通、就业服务、就业观导向、素质拓展、凝聚激励、自我教育、校企文化对接、社会服务和校际联谊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汪霞教授等撰写的《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一书从"课程结构"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与课程结构的关系,论证了大学课程结构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影响,开拓新的就业空间与调整课程结构的关系,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结构调整的要求。基于研究,提出毕业生就业与高校课程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7.
师范类大学生的可雇佣技能包括师范技能、就业意愿、自我认知和政策认知四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类大学生在具体操作技能方面存在欠缺,师范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意向比较明显,但对一些就业鼓励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具体对策:一是重视师范生操作性技能的提高;二是加强师范生自主创业教育;三是强化师范生就业观教育;四是深化师范生就业政策教育。  相似文献   

8.
师范类大学生的可雇佣技能包括师范技能、就业意愿、自我认知和政策认知四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类大学生在具体操作技能方面存在欠缺,师范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意向比较明显,但对一些就业鼓励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具体对策:一是重视师范生操作性技能的提高;二是加强师范生自主创业教育;三是强化师范生就业观教育;四是深化师范生就业政策教育。  相似文献   

9.
培养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技能理论,主要从高校层面对有效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提升大学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在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和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也面临空前紧张的就业局势。本文首先探讨了师范院校大学生社团活动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分析了社团发展现状及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社团活动,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把握职场机遇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可雇佣性理论作为研究雇佣者与受雇佣者之间博弈过程的重要理论,是西方社会在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择业和选择人才的一个重要依据.这对现今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社团参与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F大学参与校级社团的2828名会员进行档案分析,并对其中222名贫困生会员和280名非贫困生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社团参与人数、性别、年级、专业、任职、类型和参与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社团参与态度上,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社团参与认知和社团参与情感两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社团参与行为倾向上,贫困生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不同年级的贫困生在社团参与及各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社团参与行为倾向和总体社团参与态度上性别和生源地存在交互作用.最后针对差异分析原因,探讨了促进贫困大学生社团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周以杰 《文教资料》2011,(26):211-212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舞台。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提升就业能力。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完善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可雇佣性能力为核心,从毕业生发展成长度、高校对社会贡献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系统研究构建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构建以可雇佣性能力为核心,从高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3个一级指标维度,由15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细分...  相似文献   

15.
汪霞教授等撰写的《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一书从"课程结构"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与课程结构的关系,论证了大学课程结构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影响,开拓新的就业空间与调整课程结构的关系,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结构调整的要求。基于研究,提出毕业生就业与高校课程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可雇佣性是我国大学生人才开发战略的新视野,是社会学习与个人素质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各国政府和高校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运用概括性模型法,从劳动力市场、雇主、高校和学生四个角度,详细阐述国外研究者和机构对可雇佣性概念的界定及其技能的多维度模型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可雇佣性相关理论提供参考,并提出研究和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高校中就业创业类学生社团不断涌现,如何引导这类社团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拓展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功能,解决这类社团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探索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目标、增强大学生创业和职业规划意识,构架学生社团建设与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桥梁,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文章探索从外部环境、内部管理、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学生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以发挥其在引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研究和SPSS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了解高校就业创业社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探究加强社团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有效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就业创业社团经历对问题解决、人际沟通、职业发展规划等就业专项能力培养贡献度较大,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创业社团经历的整体认可度较高,对社团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重视程度较高.因此,研究认为高校就业创业社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明确就业创业社团定位,优化社团运营管理模式,打造多样化就创业实践活动,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新媒体宣传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20.
目前在许多大学生求职困难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却普遍反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且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供需矛盾的困境主要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问题导致的。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通过对在四川省内就职的300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从高校视角探究导致这些不足的原因所在,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