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化批评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其理论中的历史意识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批评以及文艺理论。论文从"对理论及作品的历史化"、"历史与现在"、"历史与文本"三个方面对詹姆逊文化批评理论中的历史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专著《理论之后》中对当今文化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明确指出了"理论终结论"观点的错误。本文将详细分析理论之后仍需理论的两点原因:1、文化理论有其成就;2、理论并不是走向终结而是急需新的元素加入。最后,本文论述了伊格尔顿对新理论的建构和笔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领导是学校领导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本文利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三个核心概念"惯习"、"资本"和"场域"来理解学校文化领导,并依据其理论概念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四大环节:文化整合、文化更新、文化执行、文化评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析派提出的潜意识系列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在于分析人的精神意识,而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和传播者,其意识和潜意识活动对于文化的影响毋庸置疑。本文将利用"潜意识"这个心理学理论来探讨"文化"这一人类学范畴的概念,借助潜意识系列理论中的不同内容来分析文化的定义、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汤因比因其巨著《历史研究》而有"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誉,其"文化形态史观"及"挑战—应战"理论引起史家的极大兴趣,时而兴起研究热潮。本文通过宏观考察,探讨了影响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形成的诸因素,认为古典史家的"文化"理念和进程划分,启迪了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近代史家的"文化"激情和史学观念,滋养了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现代史家的"文化"理论和整体史观,成就了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  相似文献   

6.
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建构是人类存在与作为的产物,它诞生的前提就是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由自觉思维走向自由思维,由此,在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建构中,就出现了知识习得假设论、交际能力锻炼论、教学交往情感论、教育沟通渗透论、教学互动诱发论、教育水平相长论等观点。这说明,人类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自由建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建立在"自由存在论"基础上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能够将来自"虚无自然"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这个"理论科学",转化成"自由存在"的"实践科学",从而将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从"虚无"的此岸世界中赎救出来,使其达到"存在"的彼岸。  相似文献   

7.
段宁 《滨州学院学报》2010,26(4):107-110
项目驱动学习模式是一种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的学习方式。探讨了该模式在"英语寝室"中的活动流程,旨在用该模式优化"英语寝室"活动。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性,培养其合作精神的和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其语言综合技能,提升其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领导是学校领导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本文利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三个核心概念"惯习"、"资本"和"场域"来理解学校文化领导,并依据其理论概念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四大环节:文化整合、文化更新、文化执行、文化评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全球化的发展、前苏联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似乎成为了现实。因之,马克思的武装革命理论受到了后马克思主义者"非暴力革命"理论的挑战。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通过其微观政治理论、文化霸权理论和多元政治理论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非暴力革命"理论,但大部分止于学术争辩,并未对其现实意义进行延展。该理论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十分契合,但同时又有其局限性,值得借鉴与探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四讲主要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重点问题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这些问题既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玥 《中国教师》2011,(9):49-50
<正>教育界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探讨和实践发轫于20世纪末。学校文化包括校园文化与校外文化。"校园文化"的含义、特征、核心以及建构等理论和实践研究遍及整个教育视阈,逐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辨思潮和践行热潮。与之相比,人们对校外文化的关注相对淡薄。校外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重要,其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文化再生产"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布尔迪厄是该理论的杰出代表。本文阐述了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即:文化资本、惯习、符号暴力,概括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最后介绍了对"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一些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客观、直观地展示中国革命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未来革命文化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采用关键词分析方法,利用Bicomb2.0和SPSS22.0绘制了关于中国革命文化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革命文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国革命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研究"、"中国革命文化思想研究"和"革命老区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创新研究"四个方面。学者们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先进文化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探究其学理并自觉构建理论体系,倡导理论创新与话语创新,加强对策性研究。持续关注中国文学革命等所带来的文化变革研究,不断重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作用,不断拓展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从对"现代性"的问题诊断和出路探究两方面分析了美国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费恩伯格的"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对"现代性"的"问题"诊断包括理性的分化导致现代人对理性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对技术的本质和判断"进步"的标准等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差等三个方面,进而阐述了对"现代性"出路的思考,即现代性的特征是由文化决定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技术,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性,文化通过具体化的方式选择技术,其结果是文化和技术的相容性,最后对这一理论作了评析,提出"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的实质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关系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半叶,英国思想家斯宾塞提出"机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其讨论渗透进生物、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在此理论视域下,文化不再只是一个和"自然"相对的概念,而是被包括进生命理论之中。文化机体和文化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理解文化生命的出发点。文化生命"自我"创造的抽象性机体通过人类的劳动,向现实性的环境转化,进而又在适应不断被更新的环境过程中实现多样性的统一,显示出一条文化生命进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英国伯明翰学派领军人物斯图尔特.霍尔把原本属于哲学认识论的再现(representation)概念转换为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相结合的"表征"(representation)概念,从而实现了再现概念的"文化转向"。霍尔在其文化研究和批评实践中,以表征概念为基石,形成了一种系统的文化表征理论。在再现论、能动反映论思维占垄断地位的中国学术界,表征理论不失为一种思维和研究范式的替代性选择,它将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开启一系列全新的论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文化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近年来,学者们对课程文化的内涵、构成、关系、功能以及不同视域中的课程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缺失有效的研究视域和范式;缺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取向;对文化主体维度不够关注。我国课程文化研究应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关注课程变革实践,关注主体研究的维度,揭示其"实然"特征,让其呈现"应然"状态,以不负其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文化的视角,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学理论如何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的问题,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工作者、教学实践工作者是构成这一关系的几个要素。这些要素都是文化性存在,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共同组成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作用的文化生态系统。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文化依存、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文化对话"是破解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途径,而"文化对话"的具体方式为树立文化对话观念,建立文化对话共同体,建立文化对话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吴于廑与"文化形态史观"的渊源,分析了吴于廑与"文化形态史观"的具体关系,并对吴于廑与"文化形态史观"的关系进行述评。指出吴于廑"世界史观"的核心内容—"比较"、"纵横"、"通观"都受益于"文化形态史观","文化形态史观"是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斯诺"两种文化"命题与梁宗岱类似观点的文本比较,虽存在具体历史语境的差异性,但对当下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斯诺的"两种文化"与梁宗岱的"非古复古",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斯诺命题更具系统性,因为其深入探讨了"两种文化"产生的根源,其分裂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与弥合这种分裂的可能性。尤其是其"第三文化"的预言,肯定了从"两种文化"到第三种文化的历史发展方向,对当下及未来的文化发展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