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8,(3):29-32
熟语是人们在长期说用过程中不断加工锤炼而成的语言的精华,包含有大量的文化特征。从英汉熟语的类型、来源、结构形式、内容意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较为全面地阐述英语熟语和汉语熟语的异同和相关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融入当地的客家熟语和文化,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跨文化意识及民族自豪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积极主动和自信。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的一生是对于科举考试不断追求的一生,也是在科举的屡败屡战中却在文学创作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生。他的一生可分为五个大的段落,起伏升沉,充满矛盾。其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当代评价和历史评价,反差极大。分析蒲松龄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的精神自我和历史定位,对于研究其人及其作品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大量的熟语形象生动,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许多熟语被世人广为使用,成为熟语研究的良好素材.熟语中所蕴含的中国特有文化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熟语翻译研究对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以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和英国汉学家詹纳尔二人的《西游记》全译本为语料库,选取其中具... 相似文献
4.
刘景秀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09-111
熟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高度凝炼的固定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选取英汉熟语中与动物有关的一类词语进行研究探讨,认为英汉熟语在词语选用上存在着词语缺失、词语增补、词语偏离等错位现象,进而探究错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一是居住环境的不同,二是社会习俗的不同,三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不同,四是宗教信仰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6.
陆侠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4
蒙城方言中,以动物为来源域的熟语数量丰富。凡是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或起重要作用的动物,都能进入熟语系统。我们通过对蒙城方言动物熟语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并从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人们审美心理和人们重实用心理四个方面对蒙城方言动物熟语文化理据进行分析。认为功用的大小、是否常见决定动物名称能否进入熟语系统;动物本身的外在形象、特点习性决定着熟语的感情色彩;同时动物熟语也折射着特定文化社群所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洞经文化为“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 ,进一步说 ,洞经是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儒教” ,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形成的三教合一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熟语是语言文化的结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语境要素等存在差异,绝大部分熟语在翻译时不能"直译"。熟语使用广泛,具有语言精辟、深刻、生动、鲜活等特点,探究熟语翻译的信息传递方式十分必要。通过对汉日熟语的定义及其各自所包含的词汇种类的研究,确认了汉语与日语间以熟语翻译熟语的相互对译的可能性。在分析熟语翻译复杂性的基础上,对于不同表达方式的熟语,要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永玲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文化在我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所提出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益的,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7):135-13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文化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汉语熟语是汉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总结出的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精华。通过对熟语进行搜集整理,笔者发现关于狼的语条多达151条,占较大比重,几乎全为贬义,具有十分典型而特殊的文化内涵。涉狼熟语极为生动地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形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风貌、审美趣味以及与北方游牧民族征战、融合的民族关系,对于探析和研究农耕文化影响下汉民族厌狼心理及民族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陆学松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2(3):139-140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题材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论者往往对之有着极高的评价。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笔者以为,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体上并未超出以往文学作品的涵盖范畴,反而充满了封建道德男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三代女诗人笔下,黑夜和死亡的意象在大量繁殖。浓稠的黑色调成为她们诗作中鲜明的主色而覆盖了其它嚣艳的色彩,充满黑夜意味的死亡也以场景或呓语的形式在不断闪现。在女诗人翟永明的《静安庄》里,她把女人、村庄、黑夜三者融汇在一起,使它们以互喻、互渗的方式呈现了女人面对世界和面对自我时种种矛盾而焦躁的情感。本文借鉴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并比较男诗人海子与翟永明诗作的异同,试图以此分析翟永明及其他第三代女诗人笔下女性意识、黑夜意识和死亡意识的种种缠绕纠葛,梳理出第三代女诗人纷纷"倾心"于黑夜意识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教学中,数字习语极为普遍,数字在习语中承载着许多特有的文化信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本文拟从一些具体有代表性的英语数字习语入手,探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英语文化意蕴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15.
王小宁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1):20-23
“天人同构”的宇宙观不仅塑造了国人物我一体化的空间感知观念,而且进一步孕育了道家思想中的审美共通感:个体对宇宙生命本体“道”所指向的物我一体的生命时空具有共同的体认。这种共通感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与人为设定的知识概念为前提,通过审美主体想象力作为媒介,促使个体生成万物一体化的生命时空整体感。道家思想中的审美共通感所具有的超功利性与无限性,其本质是中国古典美学对“存在”的诗意化的思考,它表现在艺术领域中,即是以“虚”与“隐”为特质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张敏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34(5):81-84
母仪,即为母之道和作母亲的仪范。关于辽朝的母仪规范,史料记载不多。然而在出土的诸多辽代墓志中多有反映。对墓志进行梳理,从中可以看出辽代社会中"母仪"的规范和要求主要注重训育子女、主持家政等职责。这种规范和要求,是辽代社会不断发展造成的,既有辽代社会"尊母"风尚的推动,又有家族的需要和"母以子贵"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红楼梦》中的道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来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104-106
《红楼梦》深刻反映了长生久视、羽化登仙、寻求解脱的道教思想和清虚自守、心斋坐忘、齐物逍遥的道家思想。它以道佛为其思想归宿,在世俗的重压之下以老庄的与物同化、逍遥自由寻求慰藉,因而宝玉和甄士隐最终以出世而求得解脱。透过道教的独特视角能更深刻地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8.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3):167-169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不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同时能够对一个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进行反映。英汉习语是两种不同语言的瑰宝,由于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本文通过列举一些例子,从生活的环境、风俗习惯、宗教的信仰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对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之间的差异进行探究。采取直译、意译、对等翻译以及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对英语习语进行重现,能够保证英语习语的通顺。 相似文献
19.
黄慧霞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大众文化迅速膨胀而纯文学急剧萎缩。社会生活的商品化和市场经济化,是纯文学丧失其尊贵地位的根本原因;大众文化的大举进攻,是纯文学失势的直接原因;纯文学自身的因素是其失势的内在原因。为此,纯文学应彰显自己的生产性价值,具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与狂欢的精神,并努力融入到“杂语喧哗”的格局中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