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时阳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8-61,70
从语义角度探讨“的”字短语“X+的+Y”的特点,认为“的”字短语的实质就是以X的语义类别为分类角度对Y进行分类。“的”字短语的语义特点是:Y具有可分类性;X具有分类功能;X的语义类别是对Y分类的角度;“X+的”是分类结果中的一类。运用这些观点可对有关语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3.
从语义角度探讨“的”字短语“X+的+Y的特点,认为“的”字短语的实质就是以X的语义类别为分类角度对Y进行分类.“的”字短语的语义特点是:Y具有可分类性;X具有分类功能;X的语义类别是对Y分类的角度;“X+的”是分类结果中的一类.运用这些观点可对有关语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4.
5.
6.
7.
陈庆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1):106-110
“N的V”短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定心短语,其语义结构具有双重性,分显层和隐层两个层面。“N的V”短语的显层语义结构是名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的V”的定心句法结构形式对语义结构的制约作用和中心语V已经名物化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领属关系和限制关系两类。“N的V”短语的隐层语义结构是动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与V之间的确还保留有施事、受事与动核的语义联系以及“N的V”短语是由上文中的主谓句转化来的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施动关系、准施动关系、受动关系、成动关系、使动关系、系动关系、状动关系等7类。 相似文献
8.
9.
肖华芝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3):76-78
基于对I(-ing式)类和E(-en式)类两种间接时态作状语或定语时的语义特征的分析,解析两者在易仲良教授的语法范畴体系内各自可能出现的范畴标记式的理据。 相似文献
10.
周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1-8
“给”的语义非常丰富,共有八个义项,对应三个词性。文章描写“给”的语义类别,考察了其语义演变过程:在认知隐喻与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存在“给”的本义(使事物位移)分别向给2(方向性标记)、给3(允许某人做某事)、给4(目标性标记)引申的放射型过程,“给4”向“给6”(强处置标记)、“给8”(处置标记)引申的放射型过程,“给3”向“给5”(施事标记)向“给7”(强施事标记)引申的链条型过程。最后讨论“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演变过程教学。 相似文献
11.
13.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和认知隐喻理论为指导,对带“Upon”短语动词的语义进行认知分析。研究发现相关短语动词中有14个义项,这些义项对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与扩延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给他”存在一种虚化用法.“给”的强影响性和“他”的虚指用法的发展以及“给他”在一定语境下的高频共现,使得“给他”中“给”和“他”各自的语法功能淡化, “给他”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表示影响性并具有起加强语气作用的准语法词.本文从历时角度入手,试图探究“给他”虚化的动因和路径,也在共时平面上从句法、语用、语音对该结构进行了大致的描写. 相似文献
15.
16.
流行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行语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我们的固有词汇在形式上改造与词义上抽象、泛化而来的."玩转"即是由徐州方言抽象、泛化而后进入普通话的,该词广泛流行后,其感情色彩趋于中性,具有表达的简约性与语义的模糊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求新、趋同以及游戏心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出现在句首、句中作状语及在谓语后作补语的不同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的辨析.句首状语与句中状语的不同主要是说话人心理视点的不同.而状语位置与补语位置的意义差别在于状语位置表达的意义为:从某一方面对动作行为加以限定、描写:补语位置则表示动作行为或动作行为致使事物最后到达的处所、方向、对象、结果、目的等.本文还试图从认知模式的角度对这一结构组成的相关句式作出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19.
<正>“大N的”短语作为汉语口语交际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曾为许多语言学者所重视。宋玉柱在20世纪90年代就注意到了“大+时间名词+的”的特殊结构,他在《“大”的区别词用法》一文中分析了“大”的词性,认为这里的“大”是一种区别词,意在强调该结构中时间名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然而,这不符合区别词成对出现的特点,即没有“小+时间名词+的”的结构。吴长安在《“大……的”说略》一文中指出,“大”应当作为一种语气副词,用以表示一种强调的语气和主观态度。项开喜在《事物的凸显性与标记词“大”》一文说道, 相似文献
20.
\"内\"与\"外\"之间具有空间方位关系,在这一空间方位中,\"内\"还有与之相近的\"里\"和\"中\"等方位概念。这一现象是导致\"内\"与\"外\"不对称性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阐述了\"内\"的语义特征、\"外\"的语义特征和\"内\"与\"外\"的不对称性。\"内\"的语义特征包括其基本处所义(具体处所义和抽象处所义),和引申义(时间义、范围义和界限义)。\"外\"的语义特征包括其基本处所义(具体处所义和抽象处所义),和引申的范围义。最后,本文概述了\"内\"与\"外\"的不对称性,以及认知隐喻对其不对称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