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在作文中若能巧妙运用修辞,不仅会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还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使得文章越发光彩夺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比喻的天地,去感受它迷人的芬芳。 相似文献
3.
王聿恩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07,(8Z):15-16
比喻是我们在写作时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好的比喻能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使文章语言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名家运用比喻时常作精心修改,或添加,或删减,或加工。下面就一些具体的实例,看看名家是如何运用比喻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邓春晓 《学语文(初中版)》2008,(4):47-47
比喻和拟人,作为我们最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在日常的学习中频繁地出现。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定义,也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比喻就是把什么比做什么,而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似乎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以下几道题,你是否都能分辨准确呢?我们现在就来挑战一下自已吧! 相似文献
5.
6.
7.
8.
傅炳民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04,(4):15-16
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使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手段。通常,人们是从句中使用的比喻词及本体是否出现来分析、辨识比喻句或比喻种类的,其实,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从构成比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层面上来认识、分析比喻。 相似文献
9.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立意深刻,文从字顺,还应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文采。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而写作中最让人头疼的便是写出的语言“干巴巴”,不生动、不形象,没有文采。如何使语言具体、形象,笔者认为一种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巧用比喻修辞手法。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并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或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所要表现的抽象、深奥的事物与道理。比喻一般分明喻、暗喻等。它一般由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0.
方华枝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4):102-103
比喻(Figuration)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换句话说,比喻是两种不同实体的比较,它是重要的修辞(Rhetoric)手法之一。比喻通常分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两种。 相似文献
11.
12.
谭思健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14(3):25-31
早在东汉,学者赵歧在《孟子章句》中就称道“《孟子》长于譬喻,”此言确非虚誉。《孟子》一书的比喻,不仅数量繁,种类多,而且形式新奇;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明理与文学效果。在先秦诸子中,可说鲜有其匹。至于后世的文学与语言,受其这方面的沾溉,亦非浅狭.因此,对《孟子》的比喻作番认真探讨,就显得极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归纳和分析了英语比喻修辞的四类表现手法:(1)本体和喻体均清楚地出现在句子里;(2)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3)通过夸张手法来表现;(4)结合拟人修辞手法来表现,从而反映了英语比喻修辞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沈永生 《中学课程辅导(初二版)》2003,(12):4-5
比喻往往选取另外的生活化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以浅显比为深奥,生动形象通俗。比喻生活化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有鲜活的生活实感。1 喻体要切实精选有鲜活生活实感的喻体才能切实地反映生活。比方说愁苦是大家都感受过的,所谓解不开的结、挥之不去的雾,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都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劳而无功”的实体。李煜《虞美人》: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讲,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可以构成比喻。但在具体的文章中,运用比喻仅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它和语言环境的协调性,即应注意它的环境色彩,否则将破坏文章的意境和格调。如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17.
比喻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精读》中的运用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平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4(3):62-64
比喻是作者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它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鲜明、更感人。了解和正确理解比喻语言是阅读的重要技能 ,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也有助于读者体会到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神奇功能” ,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常见的比喻方式有 :明喻、暗喻、拟人、换喻和讽喻等几种形式 ,本文拟对《大学英语·精读》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8.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1):70-71,94
【应考锦囊】提问方式:(1)某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事物什么样的特点?(2)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19.
李梦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4,(5):173-173
把“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以后被一些修辞学家认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通感与比喻非常相似,是语文教学中容易混淆的两种修辞格。比喻是由本体和喻体构成;通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因此,只从形式上去区别它们是较为困难的,只有研究这两个修辞格各自的特点,搞清楚它们的实质,才能将它们完全区别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通感,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提升他们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