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其实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的,如陆玑《草木虫鱼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论述《毛诗》传授谱系时所描述的那种单线条的严格的师徒授受,而是一个在同一系统内此起彼伏、合散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的那种单线条的严格的师徒授受关系,如同《草木虫鱼疏》、《经典释文.序录》论述《毛诗》传授谱系时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一个在同一系统内此起彼伏、合散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4.
梁振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71-75
有汉一代,今文经《诗》学昌盛,齐、鲁、韩三家均立博士。时代的需要及三家《诗》学自身的特点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然而,官办经学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学术危机,日益繁琐的师法家法严重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鲁诗》的抱残守缺、《齐诗》的阴阳灾异、《韩诗》的“引《诗》证事”“微言大义”是三家《诗》衰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聂春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83-85
董仲舒在汉代《齐诗》的传承谱系中隐而不彰,但他却是奠定《齐诗》阴阳五行基本性格的重要人物;董仲舒提出以《诗》作为汉代宗庙祭祀制度的法度,使《诗》成为构筑汉帝国政治权力的知识基础;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说强调把理解的情境性和文本的微言大义结合在一起,其所持的经学立场与后世诗学和文论所注重的主观阐发的倾向有异。 相似文献
6.
聂春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
董仲舒在汉代<齐诗>的传承谱系中隐而不彰,但他却是奠定<齐诗>阴阳五行基本性格的重要人物;董仲舒提出以<诗>作为汉代宗庙祭祀制度的法度,使<诗>成为构筑汉帝国政治权力的知识基础;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说强调把理解的情境性和文本的微言大义结合在一起,其所持的经学立场与后世诗学和文论所注重的主观阐发的倾向有异. 相似文献
7.
8.
孙婠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2):35-37
文章就《苟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苟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苟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9.
汉代《诗》学对《诗》的理论统括,其路径在于用实践理性的武器将《诗》的极富个性生命情感(或感性)化的东西和超理性的敬畏膜拜“天”的仪式及心理驱赶到道统域。探究其路系统工程径的话语含蕴于我们今天仍有进一步阐述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韩愈《山石》诗,一般认为作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其所纪游处乃洛北惠林寺,此说首倡者为清人方世举。然而通行的方说不足构成确证,故方说提出前,乃至方说盛行后。历代学者对于此诗编年系地问题的意见多难统一,主要有“在徐独游时作”“去徐即洛时作”“居于洛阳时作”“南迁岭外时作”四种说法。根据此诗所描绘的岭南夏景,结合韩愈三次寓居岭南的经历及其排佛思想的消长,《山石》诗的创作时间应为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夏,作于贬所阳山县。 相似文献
11.
梁大伟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1):76-78
"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概念的形式出现于《礼记.经解》之后,被作为儒家典型的文艺思想,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延伸和发展,到了汉代儒家士子的手里才得以最终完成并被充分予以实践。 相似文献
12.
13.
刘芳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1,(4):110-112
两汉时期,汉画像从产生到衰落,展示了汉代从原始的本元化思维——神化儒家思想——道教神仙思想——佛道共存的淡泊的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民间的宗教信仰,传达出追求永生、向往自由的浪漫思想。 相似文献
14.
汪荣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8(2):93-99
士人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坚强柱石,入世与出世构成了士人化的主体。其中,官本位化衍生出士人的传统心态与价值观念,促使士人以入世为重。因而,对士阶层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索,分析汉初士人入世环境,可以深刻揭示他们的入仕心态及其仕路与仕途的遭遇。 相似文献
15.
郝建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124-128
汉初教育思想是丰富的,思想家们在教育的作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君主教育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汉初思想家不懈的努力,使统治逐渐认识到,要使政权长治久安就不能专任刑罚,必须重视礼义教化的作用,从而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化教育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公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9(2):14-17
通货膨胀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较激烈的问题之一。通常人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过多造成的。但通过对汉、唐时期通货膨胀现象的研究,说明了金属货币流通中同样也会发生通货膨胀问题,因而可从汉、唐时期的经济思想中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78-81
明代辨伪学是中国辨伪学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了相当显著的地位。这一时期参与辨伪的人数之多和学术成就之大远远超过前代,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这一时期是辨伪学史上最光辉、最灿烂的时期。从明代辨伪学兴起的原因和辨伪学者及其成就两个方面探讨明代辨伪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尚书》不可避免的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它的高古典重的风格对作为当时正统的汉魏晋南北朝四言诗更是影响巨大,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句法、语言和思想内容两方面。 相似文献
19.
路广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82-85
两汉时期的归属问题在汉语史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从语法上至今还没有人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笔者从虚词、句式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历史资料说明了峣关、蓝关在历史上的确切位置,秦汉时的峣关、唐时的蓝关,都在今商洛市的商州区。有些历史资料虽有不同记载,但追本求源,这些不同的记载仍证明了秦汉时的峣关、唐时的蓝关都在今商洛市的商州区。近代、当代权威性研究成果证明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