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燕冀南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23-26
《聊斋志异》人物塑造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倒错倾向:一些青年男性的肖像、神情举止及性情往往流露出女性化色彩;而某些女性,又常常表现出男性化倾向,她们或果敢刚毅,或威武英勇,或长于经纪。这是时代性别审美风尚及作者妾妇自拟心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编写的《聊斋志异》,其中有关死而复生的故事就有60余篇。这些故事创造的渊源主要根据蒲松龄的生存环境和地域背景.其所创作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生老病死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并发表一定的个人想法。当然,这一创造对当时跌入谷底的小说界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尤其是死而复生的大量故事情节,更是丰富了故事内涵。 相似文献
4.
某知名高校14名学子喜获2011年\"费孝通奖学金\",其中女生13人,男生仅1人.男女生如此不成比例,引发社会热议.其实,如果单单是个例,倒也不必大惊小怪.事实上,放眼全国,该现象已属普遍.至于其中原因,有人分析,概括以下两条:主观上,女生出于内在和外在的因素,较男生努力;客观上,目前高校的学生评价标准和体系存在缺陷,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 相似文献
5.
陈昱希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96-10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谈狐说鬼,记载诸多怪异之事,与志怪文学一脉相承.在《聊斋志异》所叙述的各类奇幻故事中,涉及“死而复生”这一现象的有七十余篇,而其中“因情复生”的篇幅则占到三分之一左右.立足于“因情复生”的现象之上,从“亲情”“爱情”两方面对这类故事进行整理归纳,并从佛教思想中“因果报应”“佛在心中”“灵魂不灭”等方面入手,探讨作者创作这类故事产生的原因,认为“因情复生”的故事反映了蒲松龄“劝孝悌“劝真情”的思想观念和他以儒为主,佛、道辅之的神道观.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人们认为梦是灵魂出游所见,已逝者的灵魂、祖先等超自然物就有可能在梦中与梦者的灵魂进行交流,因此梦就成了人与神灵交通的信道而对未来具有预兆意义,而在《聊斋志异》里梦的模式和作用则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萍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4(2):12-14
论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作者把她们塑造成一个个艺术典型,她们外表美和心灵美相统一,表现最突出的是痴情美。她们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她们是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的高峰之一,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究其因,一方面是《聊斋志异》本身的艺术成就辉耀于文言小说史,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手法(1),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等;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聊斋志异》思想成就的高度赞扬,此种赞扬基本上源自于《聊斋志异》的“孤愤说”,如对社会黑暗的暴露与鞭挞等。蒲松龄在《聊斋自志》自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高估《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要恰当地认识《聊斋志异》的思想意义,不能不深入蒲松龄“孤愤”的实质所在,追究蒲松龄产生“孤愤”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著名的文言小说。小说讲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生动传神,妙不可言。作者在塑造众多人物形象中,很善于绘痴:痴人、痴鬼、痴妖等等,各种各样活跃于纸上,传神于读者,令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0.
狐成为一种既能幻变又具人情的特殊形象,并构建出表现各种社会生活的故事,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蒲松龄笔下的狐大多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是关和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狐成为一种既能幻变又具人情的特殊形象,并构建出表现各种社会生活的故事,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蒲松龄笔下的狐大多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是美和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史书上和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侠"往往与现代人头脑中的"侠"是有一定的偏差。事实上"侠"既具有正义的一面,亦有非正义的一面。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中的"侠"也是形形色色的,既涵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侠,同时又书写了具有侠义精神的"异"侠。"异"侠有花妖鬼魅幻化成人的"侠"和不能幻化成人具有侠义精神的动物构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聊斋志异》的侠形象,归类为复仇报恩型、好勇尚武型、意气豪迈的"异"侠型三大类,对后世人们解读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当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里,女生的学校表现已在众多方面超越男生,出现"阴盛阳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析,从女性的入学机会、现代学校课程特点、学校教育和管理方式的影响、男女生在成长发育上存在的差异、当下学校教学方式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影响、女性的社会表现对女生的影响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女生学校表现超越男生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北京奥运会我国女子运动员获奖情况为分析切入点,从社会制度与举国体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传统文化与性别平等、运动队管理与科学训练、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与项目的战略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体育商业化、女子竞技体育职业化与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世界女子体育的蓬勃发展等方面,探讨和归纳了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小说大都运用典型化的描写方法,通过塑造各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的反应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蒲松龄所著写的《聊斋志异》就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它反应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其中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生动形象,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每当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书中的那些或美丽或善良或机智勇敢的女性人物形象就仿佛活了过来,在同情她们不幸的遭遇的同时,我也由衷的佩服她们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的地位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但细细读来,其中不少篇目都涉及到了儿童教育问题。《聊斋志异》中有不少以儿童为描写对象的篇目,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儿童形象;同时它也体现出施教者应根据儿童的智力、性格和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且家庭教育必须注意严慈相结合,否则过于严厉或过于放纵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等。总之,《聊斋志异》作为一部文学巨著虽然成书于几百年前,好似离我们很远,但细细读来又觉得离我们很近,因为其中所体现出的诸多儿童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仍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作者主要就《聊斋志异》中体现的夫妻伦理观念展开了论述,分析了其中夫妻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和夫妻失睦的不良伦理表现,最后还对书中所体现的一些封建落后的夫妻伦理观念进行了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兀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2)
1 鬼在民间信仰中是人死后所化,是与世人相对立的彼岸生存者形象,是死亡恐怖的寄寓形象,他们生活在恐怖阴森冰冷潮湿黑暗的地下,常常作崇于人,随时将人拖入那个可怕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彭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3):39-41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他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解读这类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十七世纪女性的真实风貌,更能由此了解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时所袒露出的男权意识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20.
郑元清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5,(3):87-90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命运不同、形态各异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往返于幽冥仙界的花妖狐魅,精灵鬼怪;另一类则是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妇女形象.本文拟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品行、情感和愿望等,以加深对封建社会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