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2.
<正>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我国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提携后辈的崇高精神,在他的提携和影响下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文学作家登上我国文学历史的舞台,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这些优秀青年群体之中,萧红无疑是突出的一位,在鲁迅先生人生的后期,萧红与他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成为了鲁迅先生家的座上宾,经常可以来到鲁迅先生的家中进行探访和交流,也为她以后的文学道路铺垫了更多的基础。由于这种机缘,萧红能够见识到生活当中的鲁迅,看到了与文学家不同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3.
比喻论证的魅力探讨完毕,《拿来主义》一课已经可以宣告结束,可是,还是忍不住添了下面的环节.
师:老师很喜欢阅读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前后共读过三部,作者分别是刘再复、林贤治和王晓明.下面四幅PPT上的资料,就取材于这些写鲁迅的传记,请大家依次读读,再谈谈你的感想.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句中“刹时”一词,是鲁迅先生的笔误。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可知,“刹”字有两种读音,可读 chà,又可读 shā。当这个字读 chà时,能组成“刹那”或“一刹那”、 相似文献
5.
关于如何“做文章”、怎样“投稿”,鲁迅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各处报刊发稿费,都是以字数多寡算钱的,因此就有人故意把‘大作’拉得长些,则稿费从丰。此风实不可长,因为不求内容的充实,而 相似文献
6.
雪石 《历史教学(高校版)》1952,(5)
纪念“五四”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毛主席对我们说:“在五四以後,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与社会革命论。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有好朋友,提起好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你愿意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吗?可以介绍他的外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可以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互相帮助的,合作完成的,受到表扬的,发生误会的……总之,通过你的介绍,要能使人对你的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写的时候,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语句写通顺。如果你不想写朋友,也可以写其他人。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一生以改造国民精神为己任,写了大量分析和批判“国人”奴性的章,杂《说“面子”》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10.
谢翔 《新课程导学(上)》2013,(22)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后人品读欣赏先生的作品,从中定会受益无穷.仅我们初中阶段的教材中,每册都收录了鲁迅的作品,这是现当代作家中绝无仅有的.可见,他的作品文学地位之高,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不仅仅是对学生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11.
胡天泉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6,(33)
人教版高一册《〈呐喊〉自序》的文后附有鲁迅先生的《自嘲》诗,该诗注释部分认为先生所谓“偷得半联”指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一、关于“偷得半联”的来历《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有如下记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此诗后被收入《集外集》时,“旧帽”改为“破帽”“破船”改为“漏船”,并命题为《自嘲》。从日记内… 相似文献
12.
萧红 《语文世界(高中版)》2003,(Z1)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象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1,(11):32+18
一天,鲁迅先生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随便,便不太在意,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过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喜不自禁,以为鲁迅 相似文献
14.
陈丹青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5)
鲁迅先生的相貌先就长得和他们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卖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勉强衔接着西方十八、九世纪末。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斯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哥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妥斯托也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 相似文献
15.
16.
17.
刘发建老师关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例(见本刊今年第19期),不期而然地引出一个话题: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如何始终保持一份儿童视角?保持一份儿童视角,就是恳请教师始终葆有一颗童心。李吉林老师说:“我,长大的儿童。”有了童心,我们才能理解学生的童趣,欣赏他们身上的纯真,警惕自己不要僵硬地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保持一份儿童视角,就是希望教师自觉地具备童年意识。童年自有其价值。没有童年,我们的人生就不完整。没有对童年的向往,我们的生命将缺少一份纯净的幸福。请保护孩子的童年吧!保持一份儿童视角,就是呼吁教育要懂得尊重儿童文化。所谓教育要从儿童出发,就是强调教育不仅要有引领的一面,也要有“蹲下来”亲近学生的一面。尊重儿童文化,就是要让教育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当然也要有超越性),让教学方式尽可能吸引学生。远离或排斥儿童文化的教育是没有亲和力的。教育,不要让儿童视角缺席。 相似文献
18.
魏猛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3)
鲁迅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日快到了。我想起了一些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往事。岁月匆匆,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与鲁迅先生交往,开始时是与美术有关的。我年轻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那时对鲁迅先生一点也不理解(还曾经吵过架,可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篇》上鲁迅给我的两封信)。后来有了好感,一方面是因为看了他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的那些尖锐的杂文,虽然不大懂,但喜欢那个调调,甚至想模仿一下;另外,则是由于看见他也介绍木刻、版画、谈论美术。一九三三年秋天,我在叶紫家里和陈企霞谈起上海街头巷尾旧书摊上儿童看的连环 相似文献
19.
《教学月刊(中学下旬版)》2015,(5)
<正>二、书信《致××先生》尊敬的鲁迅先生:您好!蹚过时光之海,您的光芒引我游入文学之洋,品味生活的悲烈;您的文章领我攀上思想之巅,感受民族之血的热烈;您的名言邀我稳踏人生之路,享受世间真理的盛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 相似文献